第833章 气脉暗换(2 / 3)
十米——范围越小,感知精度越高,这是父亲教我的“聚焦法”。
此刻,我的意识如同被点亮的探照灯,清晰地“看见”:水洞子底部直径约两米的石缝中,邪祟之气正以每分钟0.5厘米的速度向外扩散,墨黑色的“气脉”如同缓慢流动的沥青,粘稠而厚重,缠绕在符文阵法周围。
每流动一寸,石缝周边的水草便会迅速枯萎,化为黑色的粉末,融入水中,仿佛被邪祟之气吞噬;阵法的符文呈逆时针旋转,每旋转一周需耗时十秒,旋转时会从地下阴河汲取一丝淡蓝色的阴寒之气——那气息带着刺骨的凉意,如同寒冬的冰棱,注入位于阵法中心的邪祟晶石,让晶石的“气脉”愈发浓郁,如同不断膨胀的黑色气球,随时可能破裂。
若再耽误十分钟,等阴寒之气与邪祟之气完全融合,形成“双煞缠脉”,探查难度将成倍增加,甚至可能引发阵法的反噬——父亲曾说,“双煞缠脉”一旦形成,会让邪祟之气具备腐蚀性,触碰到的生灵都会被“气脉”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我深吸一口气,胸腔中满是堰边清冷的水汽,混杂着泥土与枯草的气息,那气息带着冬夜特有的凛冽,让我精神一振。
作为意者,我深知冲动是大忌——父亲在《意者守则》中写道:“意者之强,不在蛮力,而在顺势而为,以‘气脉’为桥,以智慧为舟,方能渡险滩、破迷局。”
蛮力解决不了问题,唯有以“气脉”为媒介,用温和的方式传递意图,才能既不伤及刘板筋的颜面,他毕竟是前辈,且极有可能是隐藏的守堰人,又能让他明白时间的紧迫性。
我缓缓闭上眼睛,按照父亲教的“意识沉降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处——那里是“意”气的源头,如同平静的湖泊,蕴藏着纯净的能量。
平日里“意”气在此处缓缓流转,如同湖面的涟漪;此刻在我的引导下,渐渐汇聚成一股细小的气流,如同即将喷发的山泉。
心念一动,意识海中的“谦和剑”瞬间有了反应。
这捆由千条小剑组成的意器,是父亲在我十岁觉醒“意见”之力时,用百年桃木混合我的“意”气炼制而成,耗时整整三个月。
平日它悬浮在意识海中央,如同银色的云朵,散发着温和的淡金色光芒,剑身镌刻着细小的“气脉”符文,是陈家祖传的“守正符”。
此刻在我的操控下,“谦和剑”缓缓展开——千条小剑如同被唤醒的士兵,整齐地排列成阵,剑身在意识海中轻轻震颤,发出细微的“嗡鸣”声,每一条小剑都闪烁着淡金色的“意”气光芒,光芒中蕴含着“谦和”之意,无半分攻击性。
我需从中分出三丝细剑,既要足够纤细以避免引发刘板筋的警惕,他的土属性“气脉”感知极为敏锐,若“意”气波动过强,定会引发他的戒备,又要蕴含足够的“意”气以引导水中生灵,这对“意”气的掌控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相当于一根发丝的十分之一粗细。
我屏住呼吸,将意识凝聚成细丝,如同用绣花针穿极细的丝线般,小心翼翼地从“谦和剑”中分离出三丝细剑——每一丝细剑都如发丝般纤细,直径不足0.5毫米,淡金色的“意”气在剑身表面流转,如同流动的星光,光芒柔和得不伤分毫。
细剑脱离“谦和剑”的瞬间,我立刻用意识包裹住它们,形成一层透明的“意”气屏障,避免“意”气泄露引发刘板筋的察觉。
随后,我以每秒五米的速度,让细剑沿着堤埂的“气脉”——那是一条隐藏在冻土下的淡褐色气流,如同大地的血管,悄无声息地朝着水洞子底部游去。
细剑途经之处,堤埂下的草根微微颤动,仿佛在回应“意”气的轻抚,却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完美融入了夜的寂静。
这并非攻击,而是借助水中生灵传递警示——父亲曾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