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小丑跳梁时(1 / 3)
在忧乐沟世代流传的风水学说中,“小丑跳梁”一词有着与世俗截然不同的深意。
村里的老人们坐在大槐树下讲故事时,总爱用烟袋锅子敲着树根,慢悠悠地说:“这‘小丑跳梁’可不是戏台子上逗乐的角儿,是咱这堰塘底下的‘气’在换位置哩!”月平小时候总爱凑在旁边听,老人们还会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水洞子的形状,指着说“子时到丑时,这‘气’就从东头跳到西头,跟捉迷藏似的,藏得深,找着了才能保堰塘平安”。
后来,月平在父亲的《风水浅解》手稿中,终于看到了更详细的记载:这种“气脉跳转”分为“明转”与“暗换”。
午未之交的“午锁未”属于明转,发生时天地间的“气”脉会呈现出白昼般清晰的流转轨迹——淡金色的“气”如同溪流般在地表涌动,沿着堤埂的走向缓缓流动,连村里的孩童都能看到地面上若隐若现的光带;而子丑之交的暗换,却如同隐匿在黑夜中的幽灵,唯有对“气”脉感知极为敏锐之人,才能捕捉到那一丝微弱的“气”脉震颤。
父亲在手稿中用红笔勾勒出震颤的频率:“每三息一次,如蝴蝶振翅,如琴弦轻拨,细微却能引发连锁反应。”他还特意在旁边批注:“玄机子之流,善借暗换之时布邪阵,需格外警惕。”此刻月平回想起来,才明白父亲写下这些话时,早已预见了豆腐堰可能面临的危机。
这暗换所蕴含的风水奥义,远比明转更为幽深。
它如同气运齿轮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悄然转动,每一次微小的跳转,都牵扯着豆腐堰乃至整个忧乐沟的“气”脉走向——水洞子的泄洪能力、岸边农田的收成、村民们的健康,都与这“气”脉的平衡息息相关。
父亲在手稿中用红笔标注的警告,此刻在月平脑海中格外清晰:“子丑暗换,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轻则‘气’脉紊乱,堰水浑浊;重则引邪祟入内,伤及生灵。”
距离这场关乎风水格局的“跳梁小丑”时刻,仅剩短短几分钟。
月平放缓脚步,从奔跑变为缓步前行,帆布鞋底与泥土的摩擦声也随之变缓。
他借着这难得的间隙,凝神打量着周遭的环境:堤埂两侧的芦苇早已枯黄,却依旧挺拔,最高的几株能没过他的肩膀,在寒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芦苇叶的摆动幅度、频率,都像是在传递“气”脉流动的信号——叶尖摆动幅度大的地方,“气”脉流动更急;摆动平缓的地方,“气”脉则更为稳定。
远处的忧乐沟村落里,零星的灯火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点缀在漆黑的夜色中。
偶尔有几声犬吠传来,却很快被寒风吞没,更显除夕夜的寂静。
豆腐堰的水面平静无波,如同一块黑色的绸缎,倒映着天边稀疏的星辰,唯有水洞子方向的水面,泛着一丝极淡的黑色光晕,那是黑气扩散的痕迹。
月平闭上双眼,将意识缓缓沉入心底——作为能精准控制自身意识的意者,此刻无需依赖肉眼,只需调动意识感知,便能清晰“看见”周围“气”脉的流转。
他按照父亲教的“意识沉降法”,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吸气时感受“气”从鼻腔进入胸腔,呼气时让意识随“气”下沉至丹田,反复三次后,意识如同被点亮的灯盏,逐渐扩散至全身。
当意识覆盖到堤埂下的泥土时,月平“看见”了一缕缕淡褐色的“气”正缓缓向上涌动——那“气”脉带着土壤深处的生机,如同沉睡的大地在苏醒,每一缕“气”的末端都带着细小的土粒虚影,是地底微生物活动的痕迹,还散发着雨后泥土特有的清新气息,让他想起春天播种时,父亲带着他在田里翻土的场景。
意识向上延伸,覆盖到豆腐堰的水面时,一层薄薄的银白色“气”映入感知——这“气”脉如同给水面盖上了一层透明的纱,每一缕“气”都与水分子紧密相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