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风水大师李大爷(2 / 3)

加入书签

边、哪个旮旯角角,在陈家人心里都铭记着呢。”

家父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像是在宣读一个古老的誓言,“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些山水土地能给予我们多少——春天的竹笋、夏天的野果、秋天的谷物、冬天的柴火,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回报。

所以陈家辈辈代代都在改造这片山水:修水渠引活水灌溉良田,植林木固山坡防止水土流失,凿水井解乡亲饮水之难。”

“山水就像人一样,会有病痛,也有需求,需要医护调理。

你看那长山北坡,早年因暴雨滑坡,我们父辈便带领乡亲们垒石固坡,栽种耐旱的酸枣树,如今已是郁郁葱葱,酸枣熟时,红玛瑙般挂满枝头,引来无数鸟儿;

那簸箕山脚下的湿地,曾因过度放牧而干涸,我们便挖塘蓄水,引来月泉水,如今又成了水鸟栖息的乐园,春夏时节,白鹭点点,野鸭成群。

天地万物滋养人,人就该懂得回报,有来有往、有得有还,彼此完善、互利互惠,才能真正与环境和睦相处,这才是风水与人的正确关系。”

风水也需要人,才会滋养人。

想得到风水的恩泽,就得与风水修好,这便是家父的意思,他的话语里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像是一位智者在传授着古老的智慧,每一个字都经过岁月的沉淀,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在空气中回荡,余音袅袅。

李大爷猛地一拍大腿,那响亮的声音在屋子里回荡,“啪”的一声,仿佛要冲破这雨夜的寂静,震得桌上的空碗都轻轻颤动,碗沿与桌面碰撞发出细碎的“叮当”声。

他激动地说道:“说得好!说得好!高!高!高!陈家真是了不起,就这胸怀境界,没人能比。

只是现在社会不同了,要对山水动点手脚,困难重重啊。”

说着,他的脸上满是钦佩,皱纹舒展,露出了真诚的笑容,眼角的皱纹如同波浪般层层扩散,同时又夹杂着一丝无奈的叹息,眉头微微皱起,像是在感叹现实的阻碍,那叹息声里带着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力,如同风中残烛的摇曳。

此时,堂屋中的灯光似乎闪了一下,灯芯爆出一个小小的火星,火星落下,在灯座上留下一个微小的黑点,像是被某种神秘力量干扰,又迅速恢复了稳定,灯光重新变得柔和而温暖,照亮了两人脸上的神情,也照亮了桌上那碗尚未喝完的苦丁茶,茶水表面平静如镜,映着灯光的影子。

家父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摆摆手说:“困难再大,还能想不出办法?

就看有没有决心去做。

当年修那道跨沟渡槽,石料要从三十里外的采石场运回来,全靠乡亲们肩挑手推,硬是用了半年时间建成了,现在还在灌溉着上千亩良田呢。

今天也是多喝了两口,吃饱了敞开说,让李大爷见笑了。”

多喝的两口,是鲫鱼、香菇、灯笼花根烧的三鲜汤,汤色乳白,如同牛奶般醇厚,香气浓郁得化不开,鲫鱼的鲜美、香菇的醇厚、灯笼花根的微苦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风味。

那灯笼花根采自后山的悬崖边,长在石缝中,需用绳索吊在半空才能采到,药用价值极高,有清热解毒之效,也是父亲午后一并弄回来的,根茎上还带着些许湿润的泥土。

家父又补充道:“我这也是碰到了真人,遇到李大爷您这样真性情的人,才跟您掏心掏肺说这些话。

要是被那些心思不正的人听了,还以为我陈师傅在装清高呢!

我陈家是真这么想,也这么做的。

您看我给好几百户人家建房造物,从王家的祖屋到李家的新宅,李大爷您是明白人,哪一家我不是按照我刚才说的去做的?

选址必选通风向阳处,建房必留排水通道,门前必栽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