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汪家宅院(2 / 3)

加入书签

/p>

这一系列安排看似合理有序,却像有股自然的力量在推动,让人感觉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老堰重新焕发生机的模样,孩子们在岸边嬉戏,妇女们在水边洗衣,一派祥和的景象。

农村的资源丰富多样,土地肥沃,黑土地能种植各种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应有尽有;山林里有采不尽的野菜,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营养丰富;还有野果,酸枣、野梨、山葡萄等,酸甜可口;更有各种药材,柴胡、黄芪、桔梗等,能治疗常见疾病;河流里有鱼虾,鲫鱼、鲤鱼、泥鳅等,味道鲜美。

大有可为,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与乡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大家的收入与生活质量,并非无关紧要的题外话。

可在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像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过度索取,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受到惩罚,让人不禁深思,如何才能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汪家的这三座房子也已相互断开,中间的间隔宽敞得能让四轮大卡车顺利通过,卡车是运送农资和农产品用的,方便将化肥、种子运进来,将粮食、蔬菜运出去,不再像老式家院那样紧密相连,挤得连自行车都难以通行,阻碍了物资的流通。

这断开的间隔像一道时代的鸿沟,隔开了过去的封闭与现在的开放,也见证了生活方式的变迁,虽少了些往日的紧凑,邻里之间的距离远了些,少了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密,却多了份便捷与通达,让物资的运输更加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财富。

昔日陈家大院正院中唯一留存的建筑,只有这座石头砌成的小小水池。

水池由青灰色的条石砌成,条石之间的缝隙用石灰勾缝,坚固耐用,石缝里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湿漉漉的,滑腻腻的。

池壁光滑,是常年被水冲刷的结果,呈现出温润的光泽。

水池的四周弥漫着宁静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让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岁月的流淌,听着水流滴落的“滴答”声,看着阳光在水面上跳跃,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像碎金般耀眼。

我现在都不敢叫它原来的名字了,因为它原本不叫水池,而是叫小水塘,是方形的小水塘,简称为“方塘”,取自“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句,寓意着清澈与智慧。

可我现在怕提到它会让人联想到“荒唐”!

这个名字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一提起,就感觉有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或许是因为何曾精时常念叨着方塘的种种怪事,说在月圆之夜会看到水里有模糊的人影,说听到过水底传来奇怪的歌声,让人心里产生了阴影,对它既好奇又敬畏。

在简洛沟,简洛从一个扭曲的“官”字里,解读出“荒唐”,他是个落魄的秀才,屡试不第,却总爱研究文字的寓意,把简单的字赋予各种复杂的含义,常常自圆其说。

而老农会大院子里陈家老宅的这口象征着“传承”的小方塘,却已存在了好几百年,见证了陈家的兴衰荣辱,经历了战火纷飞与和平盛世。

这是术数上的玄妙,能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虚实的界限,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塘底的淤泥里沉淀着无数的故事。

这小方塘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蕴含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解开,或许里面藏着陈家的宝藏,是祖辈积攒的金银珠宝;或许藏着关于家族命运的预言,能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

邱癫子对风水宝地颇有研究,他边走边用手指点着四周的地势,嘴里念念有词,说着“龙脉”“气口”等专业术语,从大院子的磨房到这里,七弯八绕,经过二十多户农家,每家的院门、窗户朝向都被他看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