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姐姐,当年就是这样沉下去的(3 / 8)

加入书签

在堤岸上,胸腔随着剧烈的呼吸不断起伏,急促的喘息声在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那喘息声粗重而有力,像是风箱在拉动,每一次吸气都充满了力量,每一次呼气都带着释放的疲惫。

然而,他顾不上喘息,目光第一时间投向了堰塘中的小小,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担忧。

在他心中,妹妹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哪怕自己再累,也要确保她平安无事。

这副担子绝非寻常物件,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何其矮的心血与智慧。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他生活的依靠,是他对家人的责任与担当。

篾背篼高四尺,上口直径三尺有余,比寻常背篼整整大出一倍。

这是他根据自己的身高和力气特意设计的,能装更多的东西,提高劳作的效率。

筐壁选用浸过桐油的青篾精心编织而成,经过桐油的浸泡与晾晒,青篾变得坚硬如铁,不仅防水耐用,还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编织的纹路细密而整齐,每一根篾条都摆放得恰到好处,这是他利用夜晚的时间,一针一线编织而成的,耗费了他无数的心血。

四条绳索是他利用不能下地劳作的雨天,在家中自制的索架上,亲手搓制的棉麻混纺绳。

他选用最好的棉花和麻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反复搓捻,直到绳索变得坚韧而有弹性。

这些绳索比市售的粗上一圈,还特意加长了一尺,为的是能更稳当地固定货物,确保在长途跋涉中不会出现任何闪失。

他知道,每一次运输都关系到家里的生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特别的当属那根弹木扁担,选用的是山中生长了二十年的青冈木,经过精心挑选与加工,削得又长又厚。

这根扁担的弧度经过了精确的计算,能最大限度地分散重量,减少对肩膀的压力。

这根扁担搁在肩上,会随着步伐自然弹动,巧妙地卸去不少重量,减轻了他长途挑担的负担。

这是他从老辈人那里学来的智慧,再加上自己的改良,成为了他劳作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该歇歇了。”何其矮喃喃自语,这话语并非对担子而说,而是对自己那早已紧绷到极致的神经发出的一声叹息。

他的神经像一根拉紧的弦,从清晨到黄昏,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此刻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筐中的棉花朵连壳摘下,足有二百余斤,换作普通劳力,至少要分成两担才能挑动。

那些棉花洁白饱满,像一团团柔软的云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可对何其矮而言,这不过是他每日劳作中的“半担”而已。

他的力气远超常人,这是常年累月锻炼的结果,是生活逼迫出来的坚韧。

他回想起下午在棉花地里忙碌的整整三个时辰,烈日当空,阳光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可他却依然咬牙坚持。

这片棉花地是何家唯一的指望,是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每一朵棉花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他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生怕损伤了任何一朵棉花,因为他知道,每一朵棉花都来之不易,都关系到家里的柴米油盐。

棉朵还带着植株的生机,在渐浓的夜色里仿佛微微蠕动,像是在低语着土地的秘密,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它们在筐中相互挤压,却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形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赤足踩在微凉的泥土上,每一根脚趾都如铁钩般紧紧抠进地面,足板与大地贴合得严丝合缝——这是“满足板”,一种在村中老人眼中特殊的脚型。

这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