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归途(2 / 5)
p>此时凄清的月色在西北的苍穹中高悬,月色底下近百个留着短发茬的年轻汉子成群的依靠着篝火畅谈往事,望向围坐在中心的那位老人分外钦佩。
“大德师父,明日咱们便能入敦煌了!
可算是回家了呀。”
徐子陵捧着肉干与野菜炖的汤大快朵颐,反正他们也不需遵从萧衍当年的戒律,何况此行在天竺之时见过无数高僧,也没见谁说过不吃肉的。
石之轩轻轻地抿了一口汤,低垂的长眉下明亮的双眸尽显高深智慧,若说这次前往天竺的旅途谁的收获最大无疑是他本人。
非但在那烂陀寺求取真经,更是与天竺各地高僧辩论佛法学习经义,不过两三年光景便融会贯通,最后在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上舌辩群僧令其无不哑然。
他提出并完善的“八识”
理念在天竺本有雏形,经由石之轩身体力行并且最终得到验证之后让当地人无不俯首称他为佛陀传法天授之人。
只有石之轩与随行的僧侣们清楚这位本就是庙堂梁柱之才,修行佛法说是大材小用也差相仿佛立刻。
回想起在森林茂密、水池众多,自然环境优美的那烂陀寺中的场景,石之轩心中感慨不愧是最适合修习禅定和三昧的居所,当年佛陀据说也在此地修行。
可惜石之轩尚有任务没能完成,无法久留,在誊抄完经义之后便辞别主持戒贤论师返程。
听闻徐子陵的期待,石之轩微微一笑,说道:“阿弥陀佛,子陵说得倒是颇有几分佛理,虽说你家乡在江都,就算启程也是从长安,可我心归处皆是故乡,回到敦煌这华夏故地也的确是到家了。”
徐子陵都愣了一会儿,自己随口一说哪有这么多理由,不过石之轩也说的不错,到了敦煌肯定是回国,说到家也没问题了。
可是徐子陵要问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另一件事,“大德师父,路上咱们已经碰到不少商旅,我打听到如今华夏重归统一,以汉为国号,文大哥这是当了皇帝吗?”
不怪徐子陵有这般疑问,因为遇见的商旅也语焉不详,说起皇帝是谁好像并不清楚,只是称圣佛降世,至于天子何方神圣压根不清楚。
这种只知道魔门不知道皇帝的情况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徐子陵趁着机会询问石之轩。
石之轩沉默片刻,摇摇头道:“文搏大概是没心思当皇帝的,什么天子根本不在此人眼中。
而且如今这天下谁是皇帝,重要么?”
徐子陵一愣,这岂能不重要?天子代天牧民,没了皇帝那世道还不得如诸国并立时那般混乱?
可是转念一想,至少进入国境之后再不见先前戈壁荒漠的千里无人景象,繁荣的商道上尽是往来不绝的商客,剽悍的保镖护卫手持长槊钢刀虎视眈眈的不放过丝毫风吹草动,可分明并未有太多担忧,显然是做给雇主们看的,谁叫商路沿途颇为平安,不用担忧。
这无不说明朝廷对于境内控制力强大,绝非乱世景象。
根据之前探听的消息此时距离天下一统也就不到两年光景,有这般局面着实大大出乎意料。
因为河西纳入统治时间更短,也就是去年凉王李轨方才在汉军威逼之下降服随后河西平定。
徐子陵满肚子疑问并没有因为在天竺学佛而能够解答眼前景象,当他还想再问之际,却发现石之轩已经闭目敛息进入禅定状态,这般情况下徐子陵也不便打扰,只好静下心来运转《长生诀》,暗道不用多久就要见到寇仲,总不能让这小子把自己比过去了。
一夜时光很快过去,当他们再度踏上旅途又到了第二天傍晚之际,敦煌城恢弘的城墙映入眼帘,最令人惊叹的是城墙并非是为了抵御来犯之敌而建造的坚固高大,与他们出发时所见景象截然不同。
竟是在城墙上绘制、凋刻了无数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