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双剑南指定烟尘,江淮岭南伏波宁(2 / 3)

加入书签

第二日他带着醉意策马出城,指着战后淤塞的芍陂水道:“修!舒州粮仓空了一半,不是缺地,是缺活水!”

府丞慌忙劝阻:“总管,秋收在即,民夫难征啊…”

张镇周却跳下马背,靴子陷进泥泞的田埂:“谁说要征夫?明日挂榜:凡参与修堰者,每日管两顿干饭,另计工钱,这份工钱,我向朝廷申请!”

当“张公堰”的夯土打下第一桩时,运河沿线的水匪正惊疑不定地观察着这位新总管。张镇周却不派大军清剿,只让归田的老兵捎话:“告诉那些躲芦苇荡的好汉,现在来修堰管饭,过些日子漕船通了,正好当纤夫挣饭吃,若非要等弩箭上门,我这新堰还缺几个祭河的桩子。”

水匪们摸着饿瘪的肚子,竟真有三成扔了刀枪来吃官粮。

与此同时,陈智略的岭南兵正深一脚浅一脚踩在苍梧古道的红泥里。瘴气像湿热的纱幔缠绕着丛林,北方来的士卒走着走着就口吐白沫倒下,而被编入军中的俚僚兵却如鱼得水地攀上山岩探路。

“总管,前头三里溪洞寨子不肯接帛书!”探马喘着气回报时,陈智略正用匕首削着酸涩的野果。

他麾下的俚僚校尉啐了口唾沫:“那是盘峒主的地盘,老汉人骗过他盐巴,见红帐(官旗)就放毒箭!”

陈智略扔了野果,笑骂:“老子在岭南打仗时,他们的盘峒主还在猎山猪哩!”他招手叫来军中最机灵的俚僚兵:“阿岩,带你本家兄弟扛两筐盐、十把铁锄头上去,就说前朝那个陈瘸子又回来了,问他要做吃盐的朋友,还是吃箭的仇家?”

次日黎明,溪洞使者果然带着酸柑酒来请和。陈智略当众痛饮竹筒酒,却暗中吩咐军医备好解毒药。待册封文书用朱砂写好,他忽然拔刀斩断案角:“回去告诉盘峒主,我留三百兵在隘口不是防他,是防别的寨子来抢他新得的盐道,他若明白,明日就来共饮槟榔酒。”

对待盘踞高州的冯盎,策略又不同。陈智略挑选一队最彪悍的俚僚骑兵,让他们披着犀牛皮甲直奔冯氏营寨,送的却不是战书,而是用锦盒装着的《史记·南越列传》抄本。“冯公乃汉裔,岂愿永为蛮夷之长乎?”陈智略的亲笔信压在书卷上,墨迹遒劲,“不如遣子入侍,永镇南疆,长安米酒管够,比岭南瘴水养人。”

冯盎的回信尚未到来,苍梧原野上已竖起数百面旌旗。陈智略故意选在雾散的清晨演武,弩机绞弦声惊飞林鸟,俚僚兵赤膊演练刀舞时,北方精锐的玄甲军阵列如山推进。各地豪帅被“请”来观礼,有人冷汗涔涔地看着弩箭射穿三百步外的藤牌,那藤牌材质,与他们寨墙所用一般无二。

数月后的两仪殿,秋阳透过槛窗照进太极殿。舆图上南方那些刺目的“未附”标记已被逐一取下,取而代之的是朱笔勾勒的漕路线路与粮仓符号。

房玄龄将南方奏报轻轻放在鎏金案上:“张镇周以乡情化怨气,陈智略以旧威服蛮心。陛下知人善任,南方定矣。”

李渊捻着淮南呈来的新稻穗,忽然对杜如晦笑道:“克明可知?我让镇周抚淮南,是为他日若辅公祏反叛,我军能有安稳后方;派智略探岭南,实为冯盎归附铺路,你看,冯家使者已在路上。”

杜如晦剧烈咳嗽起来,眼角却漾出笑纹:“原来殿下早在下一盘大棋…”

话音未落,窗外云破天青,一道澄澈阳光忽然泼进殿内,正照亮地图上“淮南”、“岭南”的字样。湿润的秋风穿堂而过,卷起满案文书,墨香与干稻穗的清香混在一处,恍惚已是太平年月的气息。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