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唐公李渊变唐王,直接安排隋炀帝杨广退二线(3 / 4)
终官至散骑常侍。
姚思廉在贞观十一年去世,享年81岁。他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许葬于昭陵。
姚思廉含泪拜别小代王后,李渊命人看管好代王杨侑,然后率众进入长乐宫。
为了显示新年代新气象,尽快争取到百姓们的支持,迅速恢复社会的稳定,李渊当即宣布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并立即制定了约法十二条。
约法十二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废除所过离宫园苑?:李渊命令军队不得侵扰百姓的财产,废除经过的离宫园苑,将宫女还其亲属。
不得入村落侵扰?:军队屯驻时,不得进入村落侵扰百姓。
不得犯隋七庙?:攻打长安时,约定不得侵犯隋朝的宗庙。
不得危害代王及宗室?:保护隋朝的代王及宗室,不得对他们造成危害。
杀人者死?:规定杀人者处死。
劫盗者死?:劫盗行为同样处死。
背军者死?:背叛军队的行为处死。
叛者死?:叛变的行为处死。
约法十二条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了人心。同时,李渊下令释放长安城内的所有囚犯,展示新政权的宽容和对司法公正的重视。又命人打开官府粮仓,向饥民发放粮食,缓解饥荒问题。
大政方针实施下去以后,城中百姓继续过着老百姓的安稳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义军在大战之后重新修整,驻守要隘,维护治安。长安城中很快恢复了秩序。
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在长安向全国发布公告,拥立代王杨侑为大隋的新皇帝,改年号为义宁,史称隋恭帝。同时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这等于直接免了隋炀帝皇上的尊位,让杨广提前退休了。
皇帝立了,李渊的地位和职务官衔当然也要提升一下,才能更加符合目前的身份和地位。我们知道,此时五十一岁的李渊在进入长安城之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表亲戚杨广的压制,仕途坎坷,忍气吞声,这个时候,终于可以宣泄一下大半辈子的怨气,在自己当皇上之前,狠狠的过了一把官瘾。
在众人的拥戴下,李渊被封立为唐王,这是他在隋朝末年获得的最高封号,标志着他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崇高地位。同时还身兼多个要职:
兼任大丞相,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
兼任尚书令,作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其权力相当于宰相。
兼任持天子符节,拥有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的符节,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兼任假黄钺,行使皇帝对军队管的理指挥权,李渊在必要时可代表皇帝征讨敌人。
兼任大都督,作为军事上的最高官吏,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李渊负责统领军队、指挥军事行动、负责边防。
兼任都督内外诸军事,这一职位使李渊能够总揽全国的军事事务。
兼任总录万机,相当于现如今国家总理,李渊被授权总揽所有国家行政事务。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李渊被拥立为唐王且身兼数职,将国家大权集于一身的状况,实属罕见。然而,在隋朝末年群雄割据、各自为王的特定环境中,他的多重身份不但彰显了当时政治局势的错综复杂,更进一步凸显了李渊作为领袖所具有的智慧与谋略。特别是他立代王杨侑为帝这一举措,绝对是明智之举,为他成功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极为合理地获取了政治层面的支持。
在合法合规地被拥立为唐王之后,李渊将武德殿设为大丞相府,并安排官吏处理各类政事。当然,他是不会忘记那些自晋城起兵,一路陪伴他出生入死、历经艰险、共同奋斗并最终成功入驻长安的亲戚与老弟兄们。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李渊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