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毛州城元恺施苛政董灯明杀官应黑闼(1 / 2)
武德四年的寒露时节,河北道毛州(今河北馆陶)已是一片肃杀。
城外的枣树林挂满白霜,枯枝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如同万千冤魂在低语。
刺史府内,赵元恺对镜整理着绯色官袍,铜盆里的水竟已结了一层薄冰。
这位出身天水赵氏的刺史年方三十有五,本是门荫入仕,靠着族叔赵慈景与永嘉公主的姻亲关系,得以出任这河北要地的刺史。
镜中那双细长眼睛不见倦意,尽管昨夜他又杖毙了三名逾期未纳绢的里正,此刻却仍精神抖擞,仿佛只是拍死了几只蚊蝇。
他的蹀躞带上七事俱全:算囊里装着新拟的《征徭令》,鱼符旁别着催缴粮草的朱批,还有一个绣着獬豸的锦囊,内藏太子詹事李纲赠他的《为政箴言》。
可惜这些物件于他,不过是妆点门面的佩饰。
他抚平官袍褶皱,窗外枯枝的影子投在脸上,恰似两柄淬火的匕。
州衙前广场上,老吏捧着厚重的户籍册瑟瑟抖。
赵元恺的牛皮靴踏过青石板,声若夜巡的更柝:"
今日须核毕三千七百户,少一户便抽一鞭。
"
他说话时呵出的白气与晨雾交融,在清冷的空气中扭曲变形,宛若一条若隐若现的恶龙。
这已是本月第三次重造黄册,只因前次核查时现七十三户"
逃籍"
,而那些人其实不过是饥民躲进山坳采蕨充饥,却被这位刺史大笔一挥,记作"
意图叛唐"
。
与此同时,城西二十里外的董家坳,退役府兵董灯明正在给老牛喂最后半捆干草。
这汉子年近四十,身材魁梧,去年还是秦王麾下的伙长,在虎牢关亲眼见过李世民跃马阵前的英姿。
退役还乡时,他本打算守着十亩薄田安度余生,腰间还系着军中赏赐的银鱼符。
谁知今春赵元恺为修葺官衙,强征民夫三百名,他十六岁的长子被征去采石,累死在滏阳河畔。
前日官差又来催缴"
平叛饷"
,竟将他家传的陌刀充作税资。
那刀是祖父随北周武帝宇文邕破齐时得的赏赐,刀镡上还嵌着半片青铜虎符,见证过董家祖上的荣光。
"
赵使君有令!
加征冬赋每户三斗!
"
骑马的税吏甩着响鞭掠过田埂,马蹄踏碎枯蒿,扬起一片尘土。
几个老农跪在龟裂的麦田里,把额头磕出鲜血,哀告声被秋风撕得粉碎。
董灯明默默从草席下摸出藏匿的短戟,戟刃已生绿锈,却在晨曦中映得他双目赤红。
恰在此时,北边来的行商在井台边低语:"
刘黑闼在饶阳大破唐军,专杀狗官"
十月初九的夜特别黑,毛州城早早宵禁,唯有刺史府灯火通明。
赵元恺正在后堂欣赏新得的王羲之《丧乱帖》摹本,这是他用三车官仓粟米从洛阳商人手中换来的。
当他读到"
荼毒艰难,备尝之矣"
时,嘴角竟泛起一丝笑意。
忽然,街巷传来破瓮之声,那是当年窦建德义军约定的起事信号。
赵元恺冷笑着取下调弓,却见书房门轰然洞开,董灯明带着七名庄稼汉立在月光里,手中农具滴着守城卫兵的血。
"
尔等可知谋逆要诛九族?"
赵元恺张弓搭箭的刹那,董灯明掷出的短戟已贯穿他咽喉。
血喷在《丧乱帖》的"
荼毒"
二字上,恰似一朵怒放的红梅。
参加暴动的马夫后来回忆,赵刺史临死前竟在笑,原来那箭镞偏了三寸,正钉在董灯明耳侧的梁柱上,箭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