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齐善行归降唐朝(2 / 3)
/p>
沉重的府库大门轰然洞开。
数十万匹、堆积如山的素色绢帛,被一车车运出,在万春宫东面那条宽阔的长街上,铺陈开来,如同一条流淌的白色河流。
齐善行亲自坐镇,士卒们排着长队,依次领取。
没有哄抢,没有喧嚣,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布匹摩擦的沙沙声,在初夏的阳光下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这漫长的分任务,像一场无声的告别仪式。
街道两端,齐善行派出的士兵持械肃立,守住每一个巷口。
规矩只有一条:领了东西,立刻离开,决不许再踏入民宅一步!
那些原本躁动不安、眼露凶光的士兵,在触碰到手中沉甸甸的布帛时,眼神渐渐复杂起来,有茫然,有失落,或许也有一丝解脱。
他们领完“福利”
,便自觉地默默转身,汇入四散的人流,消失在大街小巷。
洺州城,竟在这种奇异的平静中,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当最后一个士卒的身影消失在街角,喧嚣彻底归于沉寂。
齐善行这才缓缓起身,掸了掸衣袍上的灰尘。
他望向身旁同样面色凝重的仆射裴矩、行台曹旦,以及身后那一群神情各异的窦夏旧臣。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肩负起了新的使命。
“走吧。”
他平静地说道,“奉着主母(窦建德皇后曹氏),带上我们该带的东西,前往长安,请降。”
第二日,投降的队伍出了洺州城门,缓缓肃穆前行。
曹氏乘坐的马车帘幕低垂。
裴矩手中捧着的,是那象征无上权柄的传国八玺,它们曾随着宇文化及弑君而四处流落,后又被窦建德视作战利品收入囊中,如今,它们将再次易主。
随齐善行投降队伍一同献上的,还有当年从江都宫缴获的无数珍宝。
这支队伍没有携带武器,却带着一个政权最后的体面与尊严,也带着洺、相、魏等州无数生民免于涂炭的希望,走向未知的命运,也走向历史新的篇章。
画面再次切回洛阳的废墟前。
李世民看完了急报的最后一个字,那份记载着齐善行如何力挽狂澜、散帛安民、率众归降的详细过程。
他抬起头,望向北方,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是胜利者对大局底定的了然,是对齐善行这份担当与清醒的欣赏,更有一丝对乱世终结、新朝开启的凝重期许。
李世民沉默片刻,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对其幕僚和传令官下达指令道:
“即刻起草奏报,飞马传讯长安!
详述齐善行归顺之诚、安民之功。
奏请陛下:授齐善行秦王府左二护军之职。
另,请旨厚赐之!”
命令迅被记录、传达。
驿骑带着这份至关重要的奏章,绝尘而去,奔向长安的太极宫。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越过残破的洛阳城郭,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长安城御座之上父亲(李渊)审视奏章的模样。
若这份奏请几乎必然会被允准,齐善行的归降,不仅献上了河北的土地和传国玉玺,更以一种近乎悲悯的方式,为这纷乱的时代,画上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句点。
那万春宫东街上堆积如山的素帛,如同为旧时代送葬的幡,也悄然铺就了通往未来太平的基石。
一个即将被彻底整合、再无强大割据势力的崭新帝国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这其中的深意,远非一份捷报所能尽述。
想到此,李世民轻轻吁了口气,初夏的暖风拂过,带着新生草木的气息,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血腥与尘埃。
真正的太平,或许真的要来了,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