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高祖李渊密诏撤军秦王断然抗命决定一搏(4 / 4)

加入书签

只有王世充顽固的沉默。

这沉默,更加坚定了李世民以铁血手段终结这一切的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日后,长安太极殿的御座前,封德彝正以其老练的辩才和无可辩驳的前线见闻,进行着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游说。

他指着舆图,声音沉稳而有力的分析道:“陛下,秦王殿下奏表所言句句属实!

王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

城中粮秣殆尽,人心惶惶,士卒离心离德。

王贼本人已是智尽能索,力竭计穷!

我军虽暂未破城,然其瓦解只在朝夕之间!

陛下明鉴,”

说着,封德彝目光炯炯,声音陡然加重,道:“此时若旋师,贼势必复振!

王世充得以喘息,窦建德气焰更炽,那些鼠两端的州郡必会再次观望甚至反叛!

反王势力必将更相连结,到那时,想要再图平定,耗费国力民力何止十倍?后患无穷,更胜今日啊!”

封德彝的剖析,字字如锤,敲在李渊心头,尤其是那句“贼势复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

,精准地击中了皇帝对天下再次大乱、永无宁日的最深恐惧。

李渊凝视着这位老臣坚定的眼神,回想着李世民奏表中同样恳切的论断,再权衡着北疆段德操新胜带来的缓冲…终于,他紧锁的眉头缓缓松开,长叹一声,心中撤军的坚冰在现实与亲信的双重说服下悄然融化。

最终,高祖李渊不再坚持那道密诏,默许了李世民在洛阳战场的惊天一搏。

帝国的命运之舟,在经历了一次惊险的转向后,再次被推向了李世民所坚信的、通往决定性胜利的激流。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

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

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

明日更,不见不散!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