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吴王杜伏威遣猛将精兵驰援秦王李世民(2 / 4)

加入书签

邸议事厅内,烛火通明。

杜伏威踞坐主位,甲胄虽卸,眉宇间仍凝着一股沙场淬炼出的威煞之气。

陈正通、徐绍宗二人身着戎装,肃立阶下,静待王命。

杜伏威目光扫过两名心腹爱将,声音低沉而有力的说道:“正通、绍宗,长安的使者,还有秦王李世民求援的军报,你们都已知晓。

洛阳城下,秦王与王世充相持日久,已成僵局。

朝廷的意思很明白,要我们江淮出份力。”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出笃笃轻响。

杜伏威接着说道:“王世充此人,盘踞东都,野心勃勃。

若让他缓过气来,或侥幸得胜,其兵锋下一个指向何处?”

说着,他抬眼以锐利的目光直视面前二人,又强调道,“必是我江淮腹地!

卧榻之侧,岂容此等虎狼酣睡?”

陈正通抱拳,沉声应道:“大王明鉴!

王世充确是心腹大患。

趁其被秦王大军死死咬住,正是剪除其羽翼、断其根基的良机!”

杜伏威微微颔,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赞道:“不错。

此去洛阳,名为奉诏助战,实为我江淮自保!

秦王世民,少年英主,用兵如神,此战王世充败局已定。

你们率两千‘上募’精兵前往,务必打出我江淮军的威风!

要让秦王,更要让长安城里的天子看到,我杜伏威麾下儿郎的勇猛与忠诚!”

徐绍宗上前一步,眼神坚定,抱拳道:“大王放心!

末将等必不负所托!

定叫那王世充见识见识我江淮健儿的厉害!

只是……”

他略一迟疑,不确定的说道,“两千精兵,是否……”

杜伏威抬手打断其语,眼中精光一闪,道:“两千,足矣!

此非倾巢之战。

一则,秦王麾下猛将如云,不缺我们这点人马去填壕沟;二则,江淮乃我等根本,不可空虚。

这两千‘上募’,是我手中最锋利的刀刃,一为助战,二为扬威,三为探明秦王与朝廷的虚实。

记住,你们是去助拳的,不是去争功、拼家底的!

仗要打好,人更要给本王全须全尾地带回来!”

陈正通听罢,心领神会,郑重抱拳道:“末将明白!

此去当审时度势,扬我军威,助秦王破城,绝不让王世充有喘息之机,亦绝不令我军徒作无谓牺牲!

定不负大王保全江淮、借势除患之深意!”

杜伏威站起身,走到阶前,重重拍了拍陈、徐二人的肩膀,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道:“好!

即刻点兵,星夜兼程,北上洛阳!

告诉秦王世民,就说我杜伏威麾下儿郎,来助他拿下这东都洛阳城!

也让天下人看看,我江淮吴王,心向天朝,绝非虚言!

去吧!”

陈正通、徐绍宗齐声应诺,甲叶铿锵声中,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议事厅,身影迅没入黎明前的黑暗中。

杜伏威负手立于厅门,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目光深邃,仿佛已穿透千里烽烟,落在那座被重重围困的洛阳城上。

杜伏威决定出兵援助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其决策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唐朝中央权威的表面遵从,更包含了对自身江淮基业存续与扩张的深谋远虑。

早在武德二年(619年),面对中原李唐王朝的迅猛崛起和自身所处江淮四战之地的险境,杜伏威便主动选择了名义上的归顺,他接受唐高祖李渊册封的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及吴王爵位,并获赐李姓。

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将自己纳入了唐朝的藩属体系,暂时获得了相对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