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胡李大恩定襄铁壁镇雁门(3 / 4)

加入书签

/p>

“愿随郡王(将军),誓死效忠大唐!”

苏烈第一个振臂高呼,声如洪钟。

众将齐声应和,声浪几乎掀翻屋顶。

归降之初的迷茫与不安,此刻已被这泼天的恩遇和清晰的目标彻底点燃,化为一股锐不可当的力量。

李大恩抚摸着金印上冰冷的“定襄郡王”

铭文,望向西北雁门的方向,心中已无他念,唯有赴汤蹈火,以战功报此知遇。

长安的诏书,不仅是一纸任命,更是一把火,彻底点燃了这位新晋郡王和其麾下将士,为大唐征战北疆的熊熊心焰。

李大恩在武德四年正月受封代州总管、定襄郡王并赐姓李氏后,深知唐高祖李渊的厚望与北疆危局,立即以雷霆手段展开了行动。

他并未在恒山郡故地多作停留,接旨次日便亲率精锐主力星夜兼程徙镇雁门,这座控扼代北咽喉的军事重镇。

此时的雁门城在刘武周之乱后残破不堪,城垣倾颓,流民塞道,而石岭关以北广袤地域更是盗匪横行,大小数十股流寇勾结突厥游骑,劫掠商旅、袭扰村落,地方官吏或死或逃,秩序几近崩溃。

面对如此乱局,李大恩展现出其多年经营边塞的魄力与智慧。

他抵雁门第一日,即命部将苏烈率骑兵昼夜巡弋,肃清城周匪患,同时广安民告示,宣布三项急务:其一,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流离的饥民;其二,召集散落乡里的府兵及壮勇,重编户籍,放兵甲;其三,悬赏招募熟知山川地势的本地向导。

短短旬日,流民渐归,市井稍复,人心初定。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石岭关外。

李大恩知道单纯剿杀难以根除匪患,遂定下“剿抚并用,分化瓦解”

之策。

他一面派遣轻骑精锐,依据向导情报突袭几股最凶悍的盗匪老巢,阵斩其领,悬关前示众;一面命掌书记崔文草拟招降书,派使者携其定襄郡王印信深入匪巢,宣谕朝廷恩威:“凡弃刃归农者,既往不咎;愿从军者,编入府兵,按功授田;执迷不悟者,王师至日,玉石俱焚!”

此策立竿见影,半月内即有“草上飞”

张魁、“钻山豹”

李七等七股流寇,率众三千余跪降关前。

李大恩亲受其降,当场焚烧匪寨名册,将愿从军者打散编入苏烈麾下,余者放钱粮遣返还乡。

与此同时,他更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切断匪寇外援。

突厥颉利可汗一直暗中支持代北匪乱,以牵制唐军。

李大恩甫至雁门,便以定襄郡王身份遣使北上,携带重礼面见颉利,陈明利害:“郡王奉唐皇命镇守北门,专司靖边。

若可汗约束部众,勿纳匪类,则边市重开,盐铁茶帛任尔取用;若再纵容劫掠……”

使者手指南方巍峨长城,“王师劲弩,当先饮马碛北!”

此番软硬兼施,加之李大恩剿匪雷厉风行,颉利暂敛锋芒,撤回部分支持匪寇的游骑。

外援一断,剩余顽匪顿成瓮中之鳖。

李大恩亲率大军出关,依据降匪提供的情报,月内连破黑风岭、野狼谷等十七处巢穴,阵斩匪“独眼龙”

刘桀,俘获贼众四千。

至武德四年夏初,石岭关以北纵横数百里的匪患竟被其犁庭扫穴,悉数荡平!

商旅重走古道,驿站再起炊烟,流民归乡垦殖,荒废的屯田重现青苗。

捷报飞传长安,李渊抚案大笑:“朕得李大恩,北门无忧矣!”

然而,这位新晋郡王的脚步并未停歇。

深知突厥威胁未除,他即刻着手重建边防体系,加固雁门城防,沿长城一线增筑烽燧哨堡三十余座;将归降及俘虏的悍匪精壮编为“跳荡营”

,专司山地斥候;更奏请朝廷恢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