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胡李大恩定襄铁壁镇雁门(1 / 4)

加入书签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春,正月十三日,唐高祖李渊任命胡大恩为代州总管,封为定襄郡王,并赐国姓“李”

当日清晨,长安太极宫两仪殿内熏炉吐出的青烟缠绕着殿柱上威严的蟠龙纹。

唐高祖李渊端坐御榻,阶下肃立着以尚书右仆射裴寂为的核心重臣,中书令封德彝、吏部尚书杨恭仁、黄门侍郎陈叔达等分列左右,殿中弥漫着北疆军报带来的凝重气息。

李渊将一份来自恒山的奏疏轻轻推至案前,打破沉寂道:“恒山胡大恩归心王化,愿举郡归唐,此诚北疆之幸。

然代州石岭以北,自刘武周作乱,盗匪横行如蝗,民生凋敝。

朕思之,非强将不能镇抚。”

他目光扫过群臣,接着说道:“诸卿以为,此人当如何安置?”

吏部尚书杨恭仁率先持笏出列,声音清朗有力,禀道:“陛下,臣详查胡大恩履历。

此人乃窦建德行台尚书令,统御恒山多年,熟知边塞山川地理、胡汉民情。

其归顺非仓促求生,乃审时度势,携精兵万余、粮秣舆图来投,诚意昭然。

更难得者,其部将苏烈等皆骁勇善战,熟知代北盗匪巢穴。

值此北疆动荡之际,正需此等熟悉边务之良将!

臣以为,可授方面之权,责其靖边安民。”

他显然对这位降将做了深入研判。

尚书右仆射裴寂却微微蹙眉,上前一步道:“陛下,杨尚书所言固然在理。

然胡大恩毕竟新附,窦建德尚拥大军于河南,遽授方面总管重权,掌代北诸州军事,恐……”

他语带保留,未尽之意是担忧忠诚与驾驭问题。

中书令封德彝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接过话道:“裴相所虑持重,然北疆情势危急,不容延宕。

代北毗邻突厥,若放任匪患,恐引狼入室。

胡大恩熟悉地利,更兼其归降之举本身已震动河北,若朝廷示以殊恩,窦建德军中闻之,必生离析之心。

此乃安边、破敌之良机!”

言毕,他转向李渊,躬身提议道:“臣以为,可授‘代州总管’之职,总揽军政,专事讨贼。

为彰殊恩,固其心志,更可晋爵郡王,赐国姓李氏!

如此,一则酬其归顺之功,二则昭示天下:凡真心归唐者,朝廷必以高位显爵待之!”

“郡王?赐姓?”

殿内响起低语。

郡王乃异姓臣子所能企及之巅峰,赐姓李氏更几同宗室,此等恩遇,本朝未有先例。

李渊指节轻叩御案,目光炯炯扫视群臣,片刻后抚掌决断:“善!

封卿之议深合朕心!

胡大恩弃暗投明,解朕北顾之忧,当酬殊勋!

即授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

他声音陡然拔高,一字一句清晰无比,“赐姓李氏,入宗正寺属籍!

自今而后,当称‘李’大恩!”

“陛下圣裁!”

杨恭仁与封德彝齐声应道。

裴寂见李渊决心已下,且赐姓之举确实有笼络河北人心的深意,亦敛去疑虑,肃然称是:“陛下思虑周全,臣附议。”

李渊颔,对侍立一旁的黄门侍郎陈叔达道:“即刻由中书省草诏,门下省覆核,尚书省吏部、兵部备符印节钺!

诏书须明载:命李大恩徙镇雁门,总管代、忻、蔚诸州军事,专责剿抚石岭以北寇盗,许其临机专断,务必克期荡平!”

他复又望向殿外苍茫的北方天际,“传朕口谕:朕在长安,静待定襄郡王捷报!”

当日下午,中书舍人奉敕挥毫,朱砂御印重重钤上黄麻诏书。

数日后,这卷承载着帝国北疆安危的敕令,由六百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