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许亳等十一州归降唐朝(1 / 2)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十五日,王世充再苦等河北窦建德援军之际,他所辖许州、亳州等十一州却择吉日(十二月辛卯日)上表归降了唐朝。
据《资治通鉴》载,唐初归附势力多依历法选定吉日以示天命所归,此举既合礼制又暗含震慑残余之效,辛卯日干支属&0t;金&0t;,主肃杀收降,恰合唐军&0t;金德克郑&0t;之势;而腊月十五正值望日,月圆如镜喻&0t;四海归一&0t;,暗合李唐&0t;照临天下&0t;之志。
史书一笔&0t;皆请降&0t;背后,实是政治天象学的精妙操盘。
王世充控制下的许州、亳州等十一州,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及山东交界地带。
许州即今河南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为洛阳东南屏障;亳州位于今安徽亳州市,扼守涡水要冲,是南北商旅必经之路;豫州(后改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控淮河上游;陈州即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毗邻颍水;汴州为今河南开封市,隋唐运河枢纽;郑州即今郑州市,虎牢关所在,乃洛阳东门户;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市,古为睢阳,为黄淮平原重镇;曹州辖今山东菏泽市,与河北、河南接壤;滑州在今河南滑县,黄河渡口要津;杞州约今河南杞县,地处汴水之畔;颍州即今安徽阜阳市,淮北粮仓之一;沈州可能为唐代短期设置的行政区,约在今安徽临泉县附近。
这些州郡的归降,标志着王世充势力在中原的核心区域全面瓦解,其地理范围东至皖北、西抵郑州、北跨黄河、南达淮河,覆盖了隋唐之际的漕运命脉与农业腹地,李唐借此一举掌控了中原粮仓与战略走廊,为虎牢关决战奠定了基础。
当许州、亳州等十一州归降的急报传入洛阳紫微宫时,王世充正对着铜镜试穿新制的龙纹衮服。
镜中映出他浮肿青的眼睑,连续三月仅靠酒糟果腹的帝王,龙袍腰封已多收了三寸。
殿外忽起的马蹄声踏碎了死寂,御史大夫郑颋踉跄扑入殿门,手中帛书被冷汗浸透:&0t;陛下,滑州、汴州全反了!
&0t;
王世充听后,猛然转身,身上穿着的金线刺绣的十二章纹龙袍在烛火中狰狞扭曲,他抓起案头玉镇纸砸向铜镜,飞溅的碎片划过郑颋面颊,血珠瞬间滴落在&0t;万国来朝&0t;的织金地毯上。
&0t;混账!
&0t;王世充的嘶吼声震得梁间积灰簌簌而落,&0t;上月才杀尽降将家眷,这群贱民怎敢!
&0t;他说着,抬脚踹翻面前的鎏金炭盆,火星引燃了垂落的帷幔,却无人敢扑救。
透过腾起的黑烟,可见宫墙上新刷的&0t;固守待援&0t;标语正在焦糊卷曲,而城外唐军抛石机的轰鸣声愈清晰。
当夜,巡城将领现五名守卒私放百姓缒城逃亡,王世充竟下令将三百守军全部腰斩于天津桥,肠肚流淌的尸骸堵塞了洛水。
许州、亳州等十一州集体归降唐朝的消息,成为隋末乱世向唐初大一统转折的关键节点。
这片区域东起皖北亳州,西抵郑州虎牢关,北跨黄河滑州渡口,南控淮河颍州粮仓,恰似一张巨网将王世充的郑国政权牢牢困在洛阳孤城。
这片降区的核心地带横亘着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与通济渠交汇的咽喉,自隋炀帝时代便是帝国漕运的命脉所在。
十一州归降不仅意味着王世充丧失了半数税赋来源,更彻底切断了河北窦建德通过黎阳仓向洛阳输血的通道,使得本已&0t;人相食&0t;的洛阳守军彻底沦为瓮中之鳖。
从军事地理视角观察,这场归降风暴精准打击了郑国政权的三大命门。
许州(今许昌)的陷落使洛阳东南门户洞开,唐军得以沿汝水直逼伊阙;亳州(今亳州)易主则斩断了王世充与江淮势力最后的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