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唐将李大亮兵临汉水破樊城锁襄阳(4 / 4)

加入书签

陈延率八百死士伏于东侧山坳,待中军火起,截杀溃兵!”

参军赵虔指着沙盘说道:“将军,若敌坚守不出,该如何?”

李大亮刀鞘猛然劈断中军木牌,木牌断为两截间,其说道:“擒贼先擒王!

本将亲率二百锐卒扮作流民混入营寨,斩旗夺门。

你等见火光为号,三路齐,此战不要俘虏,只要国大安级!”

帐外忽起一阵狂风,烛火骤灭。

黑暗中李大亮声如铁石:“此战若败,本将自刎谢罪;若胜,汉水航道归唐,诸君皆可封妻荫子!”

深夜,李大亮采取“夜衔枚、昼偃旗”

的隐蔽行军策略,趁郑军不备,以精锐骑兵直插中军大营。

《资治通鉴》载:“大亮身先士卒,斩其将国大安于阵,余众溃散”

,唐军乘势拔除十四寨,彻底摧毁樊城防线。

此役不仅斩获“甲仗粮秣无算”

,更使襄阳陷入孤立,为次年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扫清了汉水通道。

此战在当时极具战术价值,其一,李大亮以机动兵力牵制郑军南线主力,迫使王世充无法抽调襄阳驻军支援洛阳;其二,夺取樊城后,唐军得以控制汉水航运,截断王世充政权与南方萧铣势力的潜在联系;其三,展现出李大亮“临机制变、胆略过人”

的军事才能,为其后晋升金州总管府司马(621年)奠定功绩基础。

正如司马光所评:“唐初削平群雄,非独世民善战,亦赖诸将若大亮辈各展其才。”

此役堪称武德年间区域性攻坚战的典范。

唐军李大亮虽胜,但并未攻克襄阳城,至武德四年王世充降唐后,方因孤立无援而陷落。

而王弘烈作为王世充集团的地方守将,其生平主要活跃于武德三年至四年间,因樊城之败丧失战略支点,最终随郑政权崩溃而退出历史舞台。

其结局虽无明文记载,但结合唐初对降附势力的处理方式及襄阳的战略易手时间,合理推测其或在洛阳陷落后投降,随后被唐朝清算处决。

这一空白则反映了后世史书对次要人物的取舍,亦凸显了隋唐之际群雄混战中众多边缘角色的悲剧性命运。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

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

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

明日更,不见不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