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杨士林首鼠两端殒命田瓒显州之变(2 / 3)

加入书签

据斥候探查,显州武库新囤箭矢二十万,西通伊阙可袭洛阳唐军侧翼,东连舒州能断江淮漕运,陛下,依微臣推断此乃王世充布下的楔子。

&0t;

李渊听完大家的言,并未多言,他的指尖叩着案上的《讨显州诏》草稿,忽问:&0t;安抚使李弘敏在鸿胪寺督办江淮盐务三年,于彼处民情可熟稔?&0t;

见裴寂点头称是,皇帝李渊猛然拍案道:&0t;着庐江王李瑗领潼关精骑五千为锋,李弘敏统府兵八千督粮道,十日内兵显州!

&0t;

殿外骤雨初歇时,黄门侍郎已捧着加盖三省印玺的诏书疾驰而出,朱雀大街上马蹄声碎,惊起满城槐花。

当时,面对显州杨士林&0t;阳奉诏命、阴结二寇&0t;的急报,经门下侍中陈叔达、兵部侍郎杜如晦与淮安王李神通等重臣反复论证,最终确定&0t;显州不取则中原难定&0t;的战略共识。

李渊特命黄门侍郎温大雅草拟《讨显州诏》,由尚书省兵部调集关内道府兵六千、潼关守军四千组成东征兵团,委任宗室宿将庐江王李瑗为行军总管统率步骑,以熟悉江淮民情的鸿胪少卿李弘敏为安抚使兼掌粮秣督运,同时敕令豫州总管田世康率部策应。

这场历时三日的廷议不仅确定了&0t;先平显州、再图洛阳&0t;的东进方略,更通过三省联署机制强化了战时决策效率,为后续中原战役奠定了军政协调的基础。

然而,李唐的军队尚未出时,杨士林麾下的长史田瓒因遭到他的猜忌,于当年六月二十三日动兵变,提前杀死了杨士林。

田瓒原为隋朝光州郡丞,大业十三年因剿灭苍头军有功升任汝南司马,后遭宇文化及部将追杀,率三百残兵投奔杨士林。

此人精于刑律钱粮,替杨氏整饬坞堡私兵为府兵制,又将淮西二十三处盐井纳入军管,使显州军费骤增五倍,故得授长史要职。

然武德三年春,杨士林现田瓒私扣江陵商队税银七千贯,更截获其与王世充侄儿王仁则往来的密信,信中提及&0t;待显州易帜,当以申、光二州相酬&0t;。

虽然当时因缺乏实证未能惩处田瓒,但杨士林旋即削减田瓒管辖下的三千弩手,改派其族弟杨士达接管城防。

之后,田瓒遂佯装染疾闭门不出,暗中却以重金收买杨士林贴身侍卫赵虔通,又通过淮北盐枭联络王世充特使,约定&0t;端午夜焚西仓为号&0t;准备叛乱。

甲寅日申时(六月二十三日下午三点),田瓒趁杨士林巡视新建的汝水浮桥之际,令心腹在城北马厩纵火,待守军救火时亲率死士八十人突袭行台府。

赵虔通作为内应提前在杨士林茶盏中下麻沸散,使得这位楚公拔剑迎战时双臂酥软,手无缚鸡之力,被田瓒以淬毒匕刺穿锁子甲缝隙,毙命于绘着淮西舆图的屏风前。

田瓒随即持杨士林金印开启武库,分五百套郑王王世充暗中所赠铠甲控制四门,黎明时分已悬王世充所赐紫色旌节于城楼,七日后洛阳郑国册封使团携显州总管印绶抵达时,城中三万石军粮早被装船运往洛阳。

自此,田瓒携显州归降了洛阳王世充郑国势力。

显州作为淮西锁钥,其倒戈直接导致唐朝经略中原的&0t;东进走廊&0t;出现严重裂痕,原本李渊计划以显州为跳板,既可沿汝水直扑王世充盘踞的洛阳,又能经义阳三关南下威慑萧铣的江陵政权。

田瓒献城后,王世充立即在显州屯兵两万,将淮河防线北推八十里,使得唐军豫州总管田世康部被迫退守弋阳,中原战场的侧翼完全暴露。

更严重的是,显州武库中囤积的三十万支箭矢、五百架床弩尽归郑国,这些原本为唐军东征准备的军械,转而成为王世充在虎牢关对抗李世民的精锐玄甲军的资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