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唐高祖对杜伏威的极致笼络与对辅公祏的隐性削权(1 / 3)

加入书签

上一章节我们讲到武德三年(620年)五月生在东都洛阳王世充政权与突厥的政治联姻,实为隋末乱局中多方势力博弈的关键节点。

当潜伏于洛阳的唐朝细作密报&0t;郑帝王世充以宗室女嫁突厥可汗,开五原互市&0t;的消息传入长安时,李渊立即召集三省重臣于太极殿西序阁议事。

殿中青铜冰鉴散着丝丝凉气,却难消君臣眉宇间的凝重。

侍中陈叔达率先出列:&0t;陛下,王世充自去岁弑皇泰主(杨侗)僭号称帝,今又与北狄交通,其借突厥狼骑牵制我大军东进之意昭然若揭。

昔刘武周借突厥兵下河东之祸,不可复现啊!

&0t;

陈叔达言及刚刚灭亡的刘武周联合突厥南犯致太原失守的旧事,殿中顿时响起一片窸窸窣窣的窃语。

兵部尚书屈突通沉声上奏道:&0t;今突厥始毕可汗新丧,其弟处罗可汗继立未稳,王世充此时结亲,恐欲效仿当年窦建德厚赂突厥之计。

然据边关谍报,处罗可汗上月方纳隋义成公主为可敦(皇后),洛阳王世充与河北窦建德俱遣使往贺,不得不防其势力结盟。

&0t;

屈突通的这番分析令众臣意识到,草原上的权力更迭,正牵动着中原各势力的敏感神经。

此时尚书右仆射裴寂趋前奏道:&0t;臣闻突厥使者携良马千匹入洛阳,王世充以蜀锦三万匹、青瓷五百车为聘。

更在河阳渡设榷场,许突厥人以战马易铁器。

&0t;

此言引起御史大夫萧瑀警觉,接言道:&0t;陛下,自周武帝以来,中原素禁铁器出塞,王世充此等作为,实乃资敌祸国之举!

&0t;

御座上的李渊轻叩案头鎏金猊,目光扫过殿中群臣,缓声道:&0t;诸卿可还记得大业十一年雁门之围?突厥控弦四十万围炀帝杨广于雁门,全仗太原勤王军解围。

今突厥虽强,然其部落散处漠南,处罗可汗新立,未必能如始毕可汗般号令如一。

&0t;

这番追忆既展露帝王威仪,又暗含对草原局势的精准判断,众臣听言,皆陷入思索。

片刻后,李渊决然下诏道:&0t;着并州总管李仲文加强石岭关戍卫,灵州总管杨师道严查边境互市。

另遣鸿胪寺少卿张俟德持节赴突厥牙帐,赐处罗可汗黄金五百斤、蜀锦千匹,就说是贺其继立之喜。

&0t;

这道诏令既防堵了洛阳王世充的北联突厥的战略,又延续了唐廷&0t;以金帛换和平&0t;的务实政策。

六月初一,唐高祖李渊下诏任命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特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各地军事事务,兼任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晋封为吴王,并赐予皇室&0t;李&0t;姓。

此次任命杜伏威的“特使持节”

一职,是唐代特有的临时性高级使职,其本质是代表皇帝行使钦差权力的身份凭证。

所谓“持节”

源于汉魏以来的传统,节杖(以竹节为饰的权杖)是皇权象征,意指持有者在外可代行部分天子权威。

在唐代官僚体系中,“持节”

并非固定官职,而是一种叠加在原有职务上的特殊授权。

杜伏威本身已担任东南道行台尚书令(相当于大区级军政长官),加“使持节”

后,其权力从常规的地方管辖权升级为“战时特别处置权”

,具体包括无需请示中央即可调动辖区军队、任免五品以下官员、处决触犯军法的官吏等特权。

这种权限类似于现代国家在特殊时期设立的“战区总指挥”

兼“特命全权大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