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唐廷御宴酬功日忠臣素帛见丹心(2 / 4)

加入书签

先秦典籍。

《易经》中便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的记载,将“圣人”

与君主治理天下的权威性相联系。

唐代延续了这一传统,同时结合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道教将修真境界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四个层次,而“圣人”

被认为能通过修炼达到数百岁的寿命,象征凡入圣。

唐朝皇室自诩为老子(李耳)后裔,推崇道教为国教,因此皇帝乐于接受“圣人”

这一带有神化色彩的尊称,既暗示长寿的期许,也强化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老子”

的原名是李耳,字聃(或作“伯阳”

),谥号为“聃”

根据多部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安徽省涡阳县)。

在道教中,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

,其着作《道德经》对后世哲学、政治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关于其名字的争议,部分学者指出“伯阳”

可能是后世神仙家对老子传说的附会,但“李耳”

作为本名的记载在《史记》《后汉书》等权威史书中较为统一。

孔子曾向他问礼的传说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身份。

此外,“圣人”

还暗含与儒家圣贤比肩的意味。

唐朝帝王希望像孔子、老子等圣贤一样被尊崇,以此树立“天下第一”

的权威。

例如,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同临朝时被称为“二圣”

,这一称谓既体现皇权至高,也为武则天日后称帝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对皇帝的称呼并非仅有“圣人”

日常朝会中,臣子多称“陛下”

或“主上”

;宫中近侍或家人则称“宅家”

或“大家”

,取“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

之意。

而影视剧中常见的“万岁”

山呼在唐代仅用于重大典礼,并非日常称谓。

唐代家庭内部的称呼也与现代大相径庭。

子女称父亲为“阿爷”

“阿耶”

,母亲为“阿娘”

或“娘娘”

,当时“娘娘”

的称谓并非指嫔妃,而是普通家庭对母亲的称呼。

父母称呼儿子则用“郎”

,如李世民排行第三,被称作“三郎”

仆人称呼男主人为“阿郎”

,女主人为“娘子”

,而官员之间以“姓+官职”

相称,如贺知章任秘书监时被称“贺监”

,而非“大人”

,因“大人”

的称谓在唐代专指父亲,若误用于官员会闹出笑话。

这些称谓的演变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圣人”

的广泛使用既融合了儒道思想,又服务于政治权威的构建;家庭称呼的亲昵化则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伦理与阶层差异。

尽管部分称谓如“郎”

“娘子”

在后世文学中得以保留,但多数已随时代变迁而消失。

若穿越回唐朝,需格外注意语境差异,避免因现代词汇的误用引误解。

百官听闻“圣人到”

,立刻正衣冠肃立。

只见李渊头戴折上巾,身着赭黄袍,腰系九环带,在宦官的簇拥下缓步入殿。

令人惊讶的是,皇帝身后还跟着个身着素色圆领袍的官员,正是前并州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