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唐将李仲文马邑烽烟功勋沦落为凌烟阁遗忘的北疆铆钉(1 / 3)

加入书签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重新收复李唐“龙兴之地”

并州(太原)后,迅转向唐朝统一战争的核心战场,王世充的控制中原地区。

秦王留下李仲文镇守并州,这期间,刘武周在其败亡前多次派兵入侵,李仲文每次都能击溃来犯之敌,并攻占了马邑郡境内百余处敌军城堡。

不久,刘武周逃亡突厥被处罗可汗处死后,刘武周割据势力彻底烟消云散。

唐朝朝廷因李仲文御敌有功,便下诏命李仲文检校(代理)并州总管一职(唐代&0t;检校&0t;官职属于临时委任,并非正式任命)。

当年,李仲文在隋末群雄并起之际,作为李唐宗室旁支登上历史舞台。

其生平最早见于《资治通鉴》武德元年记载,时李渊堂弟李琛被派往并州联络突厥寻求外援支持,李仲文以副将身份随行。

这段经历成为他军事生涯的重要,不仅积累了与北方游牧民族周旋的经验,更在李世民收复太原后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之后,李仲文在镇守并州的两年间,他展现出卓越的防御才能,面对刘武周余部持续反扑,先后击溃敌军二十余次,收复马邑郡境内坞堡百余座,将唐军防线重新推至雁门关外。

隋末唐初的马邑郡,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中国山西省北部的朔州市及周边地区,核心区域包括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市等地。

这一地区地处雁门关以北、阴山山脉南麓的桑干河上游流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势力长期对峙的前沿地带。

马邑郡治所为善阳县,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至今朔城区仍保留有古城墙遗址,部分夯土城墙可追溯至隋唐时期。

北界至洪涛山(今大同市左云县一带),与突厥活动区域接壤;南界抵雁门关(今忻州市代县),控扼中原北大门;东界达今大同市广灵县,毗邻河北蔚县;西界涵盖今忻州市神池县、五寨县部分区域。

秦汉时期,该地区属雁门郡,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在朔州设马邑县,因秦将蒙恬在此筑城养马得名,成为中原王朝经略漠南的军事据点。

到了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后,马邑地区升为畿辅要地,设朔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朔州为马邑郡,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四县,奠定了隋末唐初的行政格局。

之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称朔州,但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回马邑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再改朔州,最终定型为边防军镇。

安史之乱后,朔州(马邑郡)成为河东节度使辖下的重要军镇,驻静边军(今右玉县右卫镇)。

马邑郡所在的朔州地区,至今仍是中原通往蒙古高原的咽喉要道,北有洪涛山、南有雁门山,桑干河穿境而过,形成天然的军事走廊。

下辖杀虎口(今右玉县),通往呼和浩特(古云中)的着名关隘,明清时期“走西口”

的核心通道。

白狼塞(今山阴县广武古城),亦是汉代长城遗址所在地,唐代仍为戍守要地。

现存北魏金陵(今怀仁县金沙滩)、北齐朔州古城遗址、唐代静边军城遗址等,印证了其重要的历史、军事地位。

2019年在朔州现的唐代墓葬群中,出土大量胡商陶俑与粟特风格器物,说明此地曾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现代遗存朔州市的崇福寺(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广武古城(汉代至明代长城军事体系)、右玉杀虎口等遗迹,均为隋唐马邑郡历史空间的实物见证。

当地地名如“马邑路”

“鄯阳街”

(善阳县别称),仍延续着古地名记忆。

隋末唐初的马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