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宋金刚被突厥腰斩成为中原博弈的祭品(2 / 5)

加入书签

p>的悲歌。

有着千佛宝塔之称的开元寺,塔身嵌有千尊唐代石刻佛像,展现了盛唐佛教艺术的精妙。

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州级衙署霍州署,三进院落中的戒石亭、仪门,凝固着古代地方治理的智慧。

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铜戈铭文,记载着燕国兵器铸造制度;清西陵的神道石像生中,文臣武将的衣冠纹饰暗含满汉文化融合的民族奥秘。

当时,狼狈逃窜的宋金刚犹如丧家之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即逃回上谷。

上谷,这片他曾起兵的地方,承载着他的梦想与希望。

他妄图借助昔日的根基,重新召集旧部,东山再起。

于是,在夜色的掩护下,宋金刚率领着残部,马不停蹄地向北逃窜。

一路上,宋金刚等人风餐露宿,疲惫不堪。

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选择一些偏僻的小道前行。

周围的山林中,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声,仿佛在预示着他们的悲惨命运。

宋金刚骑在马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绝望,但更多的是不甘。

他回想起曾经在河东地区的辉煌,心中充满了悔恨。

如果当初能够听从谋士的建议,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与此同时,唐朝的探子们早已现了宋金刚的踪迹。

李世民得知后,立刻下令派遣精锐骑兵进行追击。

这些骑兵训练有素,行动迅,如同一把锋利的匕,直插宋金刚的后方。

同时,突厥始毕可汗已于武德二年(619年)病逝,继位的处罗可汗看到李唐政权日渐强大,为向唐朝示好,竟派骑兵截击宋金刚。

《旧唐书》载“金刚领百余骑遁往上谷,突厥追而斩之”

,其腰斩酷刑实为突厥向李唐递交的投名状。

宋金刚残部抵达白狼塞(今右玉杀虎口),距上谷仅三百里。

忽见尘烟蔽日,突厥左厢察阿史那思摩率三千轻骑截断去路。

突厥骑兵如旋风般冲向宋金刚等人,宋金刚的残部顿时大乱。

他们试图组织抵抗,但在突厥骑兵的猛烈攻击下,很快便土崩瓦解。

宋金刚见大势已去,试图独自突围,但最终还是被突厥人追上。

宋金刚怒目圆睁:“始毕可汗昔赐某金狼头符,尔等安敢背盟!”

阿史那思摩扬鞭冷笑:“可汗有令,今以汝级换唐绢五万匹!

杀!”

血战半日,宋金刚身中六箭,终被突厥捆缚。

处罗可汗大帐中,谋臣赵德言进言:“昔刘武周称‘定杨可汗’,实为突厥之患。

今腰斩此獠,既可示好李唐,又能震慑梁师都等附庸。”

处罗可汗挥刀断案:“依赵先生计!

将宋贼押往定襄行刑,级涂蜜防腐,送长安!”

说罢,突厥士兵一拥而上,将宋金刚捆绑起来。

突厥可汗为了向唐朝示好,下令将宋金刚腰斩处死,他的野心和欲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

《旧唐书》载行刑细节:“金刚临刑,瞋目叱突厥:‘某纵横河北时,尔等酋长皆匍匐献马!

’刽子手以生牛皮索勒其腰,斧斫十二下方断。”

此举既向李唐彰显归附诚意,亦震慑草原诸部。

《旧唐书》特别记载“金刚骁勇,突厥忌之,故用极刑”

,揭示突厥对这位曾纵横河东的枭雄之忌惮。

时年三十七岁的枭雄,最终成为草原与中原博弈的祭品,落得腰斩酷刑。

由此可见,突厥始毕可汗的去世,成为突厥对中原政策转向的关键节点。

继位的处罗可汗在谋臣赵德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