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唐高祖的用人之道诠释了唐初政治机器的运行逻辑(2 / 6)

加入书签

风丧胆。

正是因为杨士林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和对唐朝的忠诚,李渊才决定任命他为显州道行台尚书令,给予他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以表彰他的功劳,并让他继续为唐朝的稳定和展贡献力量。

这位原隋朝鹰扬郎将的晋升之路,始于武德元年(618年)在汉东地区的临阵倒戈。

据《资治通鉴》卷一八六记载,杨士林联合山南豪族田瓒,以五千精兵突袭朱粲的&0t;食人军团&0t;,不仅解救数万百姓,更将汉水流域七州之地献于唐廷。

这种兼具军事胜利与政治投诚的双重价值,使其成为李渊重点笼络对象。

杨士林受任显州道行台尚书令时,显州道的实际控制范围因史料记载简略而存在争议,但结合《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及考古现可大致复原。

该行台辖区以汉水支流滍水(今沙河)流域为核心,东起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西抵南阳盆地东北缘(今河南南阳市方城县),北接许州颍川郡(今河南许昌禹州市),南控汉水北岸重镇襄城(今湖北襄阳东北)。

具体州县涵盖隋代遗留的襄城郡大部及临时设置的军镇要地。

其核心区包括隋襄城郡的叶县(今河南平顶山叶县)、鲁县(今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犨城县(今河南平顶山郏县西北),以及武德二年新置的北舞阳县(今河南漯河舞阳县)、郾城县(今河南漯河郾城区)。

这些地区对应今日河南省中南部,地跨平顶山、漯河、许昌三市,包含叶县、舞钢市、舞阳县、郾城区、鲁山县全境及襄城县、郏县部分区域。

在军事辐射范围内,显州道还实际影响着豫州(今河南汝南县)、道州(今河南鲁山县)等相邻州县,其中方城隘(今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作为南阳盆地门户,成为监控王世充集团南下的战略支点。

但是,当时的显州尚未正式建制(显州设于武德四年),所谓“显州道”

实为依托滍水防线构建的临时战区,其行政边界随唐军与王世充、萧铣势力的拉锯而动态变化。

至武德四年洛阳战役前夕,该行台通过整合叶县冶铁资源(今叶县文集遗址)、鲁山驿道体系(今鲁山瀼河古驿道遗迹)及舞阳盐业(今舞阳盐矿遗址),形成北接陕东道、南通襄州道的战略走廊,为李世民虎牢关决战提供了侧翼保障。

若以现代地理坐标界定,当时的“显州道”

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河南省漯河市全域、平顶山市中东部及南阳市方城县东北部的总和,其地理特征呈现为伏牛山余脉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既是古代南北交通要冲,也是唐代前期重要的兵源与粮秣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显州道地处荆襄要冲,既是防御萧铣西进的前哨,又是监控王世充南下的枢纽。

任命杨士林为行台尚书令,既是对其献地之功的褒奖,更是借助其在地豪强的身份稳定新附地区。

相较于杨士林的区域性任命,四月二十一日对李世民的加封则具有全局性战略考量。

这位22岁的秦王此时已展现出凡的军事才能,在《旧唐书·太宗本纪》中清晰记录着:武德二年十一月歼灭薛仁杲,次年四月击溃刘武周,半年间横扫陇右、河东。

新加的益州道行台尚书令职务,使其权力范围从关中(雍州牧)、中原(陕东道)延伸至巴蜀粮仓。

这种跨越秦岭的军政布局,实为即将展开的洛阳会战埋下伏笔,益州道不仅能为前线提供兵员粮秣,其治所成都更是掌控长江上游的战略支点。

李世民被任命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之前,已任雍州牧、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等要职,此次加封他兼任益州道行台尚书令,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权力范围。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