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独孤怀恩之死成就唐朝开国皇帝第一险(2 / 7)
等战略事务。
武德年间,河东战事所需云梯、弩机、浮桥均属工部管辖,关系战争成败,暗指独孤怀恩未能尽心尽职。
最后以“何乃逗留”
的反问句结尾,实为问罪独孤怀恩,质问其为何拖延、滞留,没有及时完成任务,这里指的是攻打蒲反城进展缓慢,伤亡惨重的情况。
当时,《唐律疏议·擅兴律》载:“诸主将守城,为贼所攻,不固守而弃去者,斩。”
李渊用“逗留”
而非“败军”
,实为保留余地,但已隐含“贻误军机”
的潜在罪名。
武德三年(620年)初,独孤怀恩围攻蒲反城逾百日未克,唐军折损万余。
时值李世民与宋金刚主力对峙柏壁,河东粮道命悬一线。
唐高祖李渊刻意强调“六官”
“百工”
,既点明独孤氏显赫职权(其叔独孤整曾任隋工部尚书),又暗讽他“承荫祖职而无实绩”
。
独孤家族作为关陇集团核心,本应成为政权支柱。
诏书中“当思忠勤”
四字,实为对关陇旧族的集体敲打。
不过,若结合当时唐军“四面楚歌”
的军事困境,究其政治深意,也不难看出这也是唐朝朝廷的一种责任转嫁。
便是将河东战局胶着归咎于独孤怀恩个人,从而掩盖唐廷双线作战(同时对王世充、刘武周用兵)的决策失误。
另外体现出的是权力制衡。
借斥责工部尚书,震慑关陇集团中持观望态度的窦氏、宇文氏等家族。
《旧唐书》载此诏颁布后,“山东士族奏疏日增”
,可见政治效果突显。
现在看来,更像是道德绑架,诏令中“忠勤”
二字暗扣独孤家族与李唐的姻亲关系(李渊生母为独孤氏),从伦理层面施压,为后续处置谋反预留了道德制高点。
对于这道皇帝诏令,《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此诏字字如刃,怀恩读之汗透重衣。”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写道:“李渊以周礼六官为刃,剖开关陇集团最后的体面。”
若从军事史视角来看,此诏标志着唐初战争从“贵族私兵模式”
向“中央集权动员”
转型的关键节点。
这道敕书经快马送至前线时,独孤怀恩正在中军帐内检视新制的云梯。
当传令官展开黄麻纸诏书,在场将领目睹主将&0t;面色如铁,指节泛白&0t;。
这种公开斥责对出身关陇顶级门阀的独孤氏而言,堪称奇耻大辱。
当夜,朔风卷着黄河冰碴扑打军帐,独孤怀恩攥着敕书的右手青筋暴起,黄麻纸上的&0t;逗留&0t;二字被生生抠出数道裂痕。
其案头放置的越窑瓷瓶突然炸裂,惊得帐外亲兵按刀疾呼:&0t;大将军?&0t;
&0t;无妨,退下。
&0t;独孤怀恩嗓音出的声音嘶哑如钝刀磨石。
他转身取下帐中供奉的独孤信佩剑,剑鞘上&0t;大周使持节&0t;的错金铭文在烛火下忽明忽暗。
此时元君宝掀帘而入,铠甲下竟露出半截隋朝五品官服,正是大业九年他任楼烦郡司马时的旧制。
独孤怀恩以剑尖挑起敕书残片,愤言道&0t;李叔德(李渊)安敢如此!
昔年他母子寄居我独孤别馆时,对其恩情他是丝毫未记!
&0t;
话音刚落,其剑锋突然劈裂青铜灯树,火星溅至案头所放《周礼》书卷上。
元君宝摁灭火星,低语道:&0t;大将军可记得宇文觉故事?(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被权臣宇文护所弑),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