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忠臣不事二主李世积逃归长安城(1 / 3)

加入书签

黄河岸边的孟津渡口,李世积攥着半块玉玦在营帐中踱步。

他原计划待窦建德渡河至河南时突袭夏军大营,借此救回被扣为人质的父亲李盖,再携河北之地归降唐朝。

怎料窦建德因妻子临产迟迟未动身,这局棋在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冬夜陷入了僵持。

黄河怒涛拍打着孟津渡口的冰凌,碎玉般的冰碴飞溅到营帐油毡上,出细密的脆响。

李世积攥着半块青玉玦在牛皮舆图前踱步,掌纹几乎要烙进玉璧的蟠螭纹里。

帐外北风裹挟着雪花在旌旗间呜咽,案头的青铜灯树被穿帘而入的寒气吹得明灭不定。

&0t;窦建德在聊城停了七日。

&0t;跪在地上的斥候咽了口唾沫,&0t;说是窦夫人临盆在即,夏王亲执刀俎为产妇烹羹。

&0t;

李世积猛然收住脚步,玉玦锋利的断口刺进掌心。

舆图上标注的红点像凝固的血珠,按照他的计划,窦建德的大纛本该沿漕河北上,陷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此刻却因家事钉死在黄河以北。

他仿佛看见父亲李盖在夏军被软禁的身影,三日前密探传书上的血字犹在眼前:&0t;吾儿勿以老朽误军机&0t;。

&0t;报——&0t;又一名探子撞开帐帘,兜鍪上结满冰棱,&0t;夏军大营今晨升起二十八面青旗!

&0t;

二十八宿旗。

李世积闭目掐算,二十八对应女宿,窦建德果真得了千金。

对岸的曹旦军营灯火通明,这位窦建德的大舅哥正纵容部下劫掠百姓。

曹旦作为窦建德政权的核心人物,其生平在《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呈现碎片化记载,主要活动集中在隋末唐初河北战场。

其原为窦建德妻族将领,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于乐寿称长乐王时,曹旦已统兵万余。

史载其部曾与王伏宝部在漳南争粮,暴露出窦军早期派系矛盾。

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改国号为夏,曹旦任行军总管,与齐善行、范愿等并称&0t;夏国七柱&0t;。

其部驻防区域多在今河北衡水、邢台一带,其&0t;治军宽纵&0t;,与窦建德&0t;每得战利皆散于众&0t;的作风形成对比。

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

曹旦率残部北撤至洺州,他曾提议拥立窦建德养子为主公继续抗唐朝,但遭齐善行等人反对。

最终携八千精锐及窦建德妻小降唐,获封代州都督(今山西代县)。

史书对其降唐后的事迹记载戛然而止。

《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及武德五年(622年)代州有&0t;戍将作乱&0t;,或与其有关。

也有民间传说其晚年隐于五台山,但无实证。

《册府元龟》评论&0t;窦建德将曹旦暴戾,士卒效之&0t;,以及《新唐书·窦建德传》记述:&0t;亲昵匪人,祸所忽&0t;。

曹旦治军不严、贪图享乐的特质,与窦建德&0t;布衣蔬食&0t;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成为解读窦氏政权败亡的重要注脚。

夜色如墨洒在中原大地,黄河冰面却映着冲天火光。

曹旦帐下的亲兵踹开结霜的柴门,红绸裹着的拒马枪&0t;噗嗤&0t;一声捅穿粮仓,金黄的粟米混着碎雪从破口倾泻而下。

&0t;给夏王贺喜!

&0t;满脸横肉的校尉高举起抢来的酒坛,泼洒的浊酒浇灭了灶膛里最后一点火星。

河滩上那架从隋宫掠来的鎏金烛树歪斜插在冰碛里,十二枝灯盏照得妇孺脸上的泪痕纤毫毕现。

有个裹着狐裘的裨将用刀尖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