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1 / 5)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年逾古稀的唐朝礼部尚书李纲向朝廷上表请辞,请求致仕还乡。
此前四个月,这位七十四岁的老臣刚被唐高祖李渊委以重任,任命为太子詹事辅佐储君李建成。
李纲作为隋唐之际着名儒臣,其仕途横跨北周、隋、唐三朝,以刚正敢言闻名朝野。
他在隋朝任太子洗马期间,因直谏太子杨勇整肃骄纵之风,遭权臣杨素、苏威构陷而罢官,退隐鄠县十余载。
唐朝立国后,李渊钦慕其清誉,于武德二年(619年)六月封任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保之职,命其辅佐太子李建成;至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更令其以太子少师身份教导太子李承乾,成为隋唐两朝三位储君的帝师。
在太子教育中,李纲秉持≈34;以经史立根本≈34;的理念,每日于东宫崇文馆授《春秋》《礼记》等典籍,尤重阐释≈34;君君臣臣≈34;的礼法秩序与≈34;民为邦本≈34;的治国之道。
据《旧唐书》记载,他常引汉高祖纳谏、光武帝勤政等史例,结合隋亡教训,告诫太子≈34;奢靡者失国,纳谏者昌明≈34;。
唐初,高祖李渊沿袭隋制实行太子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制度,作为太子少保的李纲每日辰时经筵讲学、午间策论问答、申时政事模拟形成定制,李纲更创新采用≈34;侍读制≈34;,要求太子将《尚书》《汉书》治国理政篇章抄录成册,逐条批注呈交御览。
唐高祖对此套教育体系极为重视,特诏令东宫属官≈34;詹事府≈34;每月朔望考核太子课业,并将李纲编订的《储君箴规》作为制度范本。
贞观年间李世民延续此制,甚至在李纲八十岁致仕时仍保留其≈34;太子少师≈34;虚衔,以示尊崇。
这种将儒学经义与实务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深刻影响了唐代储君培养体系,成为后来《贞观政要》编纂的重要思想来源。
太子李建成初掌东宫时,对这位三朝老臣颇为敬重,《旧唐书》记载≈34;太子每见纲论事,辄正容敛衽≈34;,甚至≈34;亲奉经书问义≈34;,俨然尊师之礼。
但是,随着秦王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接连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主要割据势力的胜利战果,其军功日益显赫,朝野威望日隆,东宫与秦王府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不断激化。
这场权力之争很快从单纯的储位争夺,演变为涉及军政各方、牵动整个帝国格局的全面对抗。
李世民凭借赫赫战功获封天策上将,获准开府置官属,形成了与东宫并立的权力中心。
秦王府不仅网罗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还聚集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百战名将,成为朝中最具实力的政治军事集团。
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也不甘示弱,一方面私募长安恶少及突厥降兵组成≈34;长林军≈34;,另一方面联合齐王李元吉扩充武力,形成三方军事对峙的局面。
李世民则通过陕东道大行台掌握东部军政大权,进一步威胁太子的监国地位。
太子李建成组建的私兵武装≈34;长林军≈34;的命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寓意。
这一名称的由来,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从历史传统来看,≈34;长林≈34;之名可追溯至汉代太子卫队制度。
《汉书》明确记载汉太子宫设有≈34;长林门≈34;,其护卫士兵被称为≈34;长林士≈34;。
李建成沿用这一古称,既彰显了其作为储君的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