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之死印证弱国无外交的千年警示(2 / 3)
那句&0t;唐人不义&0t;的遗言。
李渊闻讯,闭门三日不朝,只命人厚葬曷娑那于长安西郊,并赐其子阿史那忠为左骁卫将军,以示抚慰。
而北突厥使者早已带着曷娑那的级,快马加鞭返回漠北复命。
这一事件在长安城中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有西域商贾在东西两市罢市三日,以示抗议。
贞观元年(627年),曷娑那旧部阿史那社尔率西突厥残部投唐时,曾以长安当街刺杀北突厥商队为投名状,引两市骚乱。
而秦王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在府中怒摔茶盏,誓言他日必雪此耻。
这一誓言,在十年后,随着李靖率军攻破颉利可汗牙帐而得以实现。
李靖灭东突厥时,颉利可汗被俘后讥讽:&0t;唐人待客之道,本王领教过!
&0t;李世民为此特设鸿胪寺&0t;蕃客簿&0t;,完善外交庇护制度。
正是此次屈辱,促使李世民在《帝范》中写下:&0t;突厥强盛之时,朕甘受渭水之耻;待其衰微,方摧枯拉朽。
&0t;为贞观四年阴山大捷埋下伏笔。
历史的尘埃中,总有一些瞬间令人扼腕叹息。
一千四百年前长安城内生的这一幕至今仍让人深思。
西突厥曷娑那可汗,这位曾经的草原雄主,此刻却成为强权博弈下的牺牲品。
他因与北突厥的世仇流亡至唐,本指望得到庇护,却在唐高祖李渊的默许下,被北突厥使者杀害于中书省官署。
临死前,他在墙上刻下的&0t;唐人不义&0t;四个字,道尽了弱国流亡者的绝望与不甘。
这一幕,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0t;弱国无外交&0t;这一残酷政治法则的生动写照。
当时的唐朝初立,内忧外患交织。
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连陷河东十余城。
面对北突厥始毕可汗&0t;不杀曷娑那,即挥师南下&0t;的最后通牒,李渊虽心有不忍,却不得不做出妥协。
这个决定背后,折射出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永恒的权力不对等。
曷娑那的命运,从始至终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历史的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
时间来到18世纪,波兰这个东欧大国在三度被俄、普、奥瓜分的过程中,同样体验了弱国的无奈。
尽管波兰人屡次起义抗争,但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他们的命运早已被注定。
直到一战结束,波兰才获得短暂复国的机会,然而1939年纳粹德国与苏联的再次瓜分,又让这个国家陷入更深的苦难。
波兰的遭遇证明,在强权政治面前,弱国若没有可靠的盟友,终究难逃被宰割的命运。
20世纪中叶的越南战争期间,南越总统吴庭艳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
这位美国扶持的代理人,最终因为政策不符合美国利益而被默许政变杀害。
美国驻越大使那句&0t;如果吴庭艳下台,美国不会反对&0t;的表态,赤裸裸地揭示了依附强国的政治风险。
小国领导人的命运,往往与其对强国的利用价值紧密相连,一旦失去这个价值,就随时可能被抛弃。
进入21世纪,利比亚的卡扎菲用生命再次验证了这个定律。
这位曾经的&0t;非洲雄狮&0t;,在西方态度转变后迅沦为弃子。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后,北约的空袭直接导致了他的政权垮台,最终落得被反对派虐杀的悲惨结局。
卡扎菲的末路警示世人:强权国家的立场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而小国元的生死,往往只是大国战略调整的附带牺牲品。
放眼当今世界,乌克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