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士信归唐(2 / 4)

加入书签

心痛。

朱雀大街的酒肆里,醉酒的郑军士卒哼唱着新编的俚曲:≈34;昨日李密将,今朝王郎客,明日谁家臣≈34;歌声顺着秋雨飘进将军府,在罗士信擦拭佩剑的水盆里激起涟漪。

后来,罗士信虽受王世充厚待,但目睹王世充对后来归降的邴元真等人同样≈34;解衣推食≈34;的姿态,这位少年成名的猛将顿觉所谓礼遇不过是权术手段。

而真正点燃罗士信叛意的导火索,是几日前王世充为讨好侄子王道询,竟强夺其视若性命的西域汗血宝马。

西域汗血宝马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34;天马≈34;,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名驹之一。

这种源自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因奔跑时肩颈部会渗出红色汗液而得名。

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副使持黄金马像出使大宛求取宝马遭拒,引≈34;2师将军≈34;李广利两征大宛的史诗级远征,最终带回的数十匹汗血马,在长安城引≈34;观者塞道≈34;的盛况。

这种肩高逾六尺(约15米)的神骏,其疾驰时流珠般的血色汗渍,按照现今研究,实为寄生虫感染或皮下血管显影的生理现象,却衍生出≈34;日行千里,夜行八百≈34;的神话。

《史记·大宛列传》载其≈34;先天马子≈34;,前蹄关节异常达,能踏石留痕。

唐代昭陵六骏中的≈34;什伐赤≈34;,正是李世民骑乘汗血马征战时的写照,马鞍具上的波斯纹样,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在军事史上,汗血马改变了中原王朝的骑兵建制,汉代为此专设≈34;羽林骑≈34;。

文学长卷中,关羽的赤兔、李世民的飒露紫,皆流淌着汗血马的基因。

如今,土库曼斯坦国徽上的金色骏马,仍在延续着这个穿越两千年的传奇,当一匹阿哈尔捷金马在沙漠中扬起金红色鬃毛时,仿佛能听见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銮铃,正穿越时空悠然回响。

几日前,王道询看到罗士信的汗血宝马,立即上前摸着马颈上如火的鬃毛,斜睨道问道:≈34;听闻此马能日行千里?≈34;

≈34;沙场战驹,不事纨绔。

≈34;罗士信按住躁动的坐骑回应道。

哪知,当夜王世充的特使径直闯入军营:≈34;郑王有令,此马赐赵王习猎之用。

≈34;

侍卫们举着火把围住马厩,当罗士信的鎏金马鞍被硬生生卸下时,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爱马被套上镶金笼头。

这样的场景,让他突然想起邙山之战那日,也是这样火光冲天,他的三百亲卫尽数战死。

罗士信握剑的手背青筋暴起,帐外秋雨敲打铠甲的声音,仿佛在为他最终的抉择而击节。

《旧唐书·罗士信传》记载,≈34;世充知其(罗士信)诈,夺其马以授道询,士信怒,遂来降。

≈34;王世充怀疑罗士信有二心,强行夺走他的宝马赐给侄子王道询,这一举动激怒了罗士信,成为他降唐的直接导火索。

此外,《资治通鉴》(卷188,唐纪四)记载:≈34;士信耻与邴元真等同列,遂率所部千余人来降。

≈34;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罗士信降唐的原因。

邴元真原是李密的部下,后投降王世充并受到重用。

罗士信作为瓦岗军旧将,耻于与邴元真等人同列,因而率部降唐。

从两处记载来看,导致罗士信临阵倒戈投降唐军的根本,夺马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