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佛幡破介州张孝政血染三清殿(2 / 4)
>后,介休即依介子推死于此而得名。
介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三贤故里”
之美称,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东汉的郭林宗和北宋的文彦博都是介休人。
介休保存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惟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祆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
。
此外,当地还拥有多个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
主要旅游景点包括绵山风景名胜区、张壁古堡、后土庙等。
绵山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源地,也是着名的道教圣地。
张壁古堡则以其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而闻名。
介休的美食文化丰富,有介休炒灌肠、介休担担面、介休羊羔美酒、介休贯馅糖等传统美食。
此外,还有炸山药片、龙须面、油花花、银条菜、砂子饼等地方特色小吃。
介休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山西省内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时期划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
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即今孝义)。
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
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
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兼领平遥县。
公元619年六月十六日清晨,介州城头的戍卒忽然听见北方传来闷雷般的声响。
刺史张孝政疾步登上西城谯楼时,突厥骑兵的狼头纛旗已刺破晨霭,定杨可汗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如黑潮漫过汾水河滩,马槊的寒光惊起成群黑鸦。
张孝政生卒年不详,其事迹主要见于史书记载武德年间(618-626年)。
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零星记载,他可能是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之一。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张孝政为其帐下将领,因功被任命为介州刺史,一直镇守河东要地介州,史书称,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兵临介州城下时,城中守军仅八百人。
≈34;八百对六万≈34;张孝政攥紧李渊亲赐的玉带钩,望着城外遮天蔽日的旌旗。
这位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不曾想到,当年随唐公攻破霍邑的荣耀,竟要在自己镇守的介州化作劫灰。
很快,刘武周大军便兵临介州城下。
突厥骑兵的铁蹄声震得城墙微微颤动,城头守军望着遮天蔽日的旌旗,心中不免惶恐。
张孝政披甲登城,指挥守军架起弩机,准备迎战。
然而,刘武周的攻城计划并非强攻,而是早有预谋。
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太宗实录》记载,刘武周帐下将领寻相早已派遣细作潜入介州城,暗中勾结了永宁寺的僧人道士澄。
道澄身份神秘,《新唐书·五行志》称其≈34;身披袈裟而通武艺≈34;,疑为还俗武僧。
他对李渊推行的≈34;道先佛后≈34;政策心怀不满,遂与刘武周暗中勾结,成为内应。
李渊推行的≈34;道先佛后≈34;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不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