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唐廷辍朝举哀展现高祖李渊羁縻外交典范(1 / 4)

加入书签

第136章唐廷辍朝举哀,展现高祖李渊≈34;羁縻外交≈34;典范

武德二年(619年)六月十八日,突厥派遣使者前来唐朝,通报始毕可汗的丧事。

前面章节中我们曾经讲过,四个月前,唐朝朝廷为应对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突厥暗中勾结、对唐朝构成的威胁,派遣右武侯将军高静出使突厥,以缓和局势。

派遣右武候将军高静出使突厥,恰逢始毕可汗因病暴毙,突厥内部局势骤变。

近期,突厥仍在暗中增援、资助刘武周等割据势力,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形势日益严峻。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武周自依附突厥以来,屡次引突厥兵马南下,袭扰并州、汾州等地,对唐朝北方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突厥始毕可汗虽曾与唐高祖李渊有过合作,但其死后,突厥内部权力更迭,新立的处罗可汗对唐朝态度暧昧,既未明确表示友好,也未停止对刘武周的支持。

此时突厥派使者前来报丧,背后隐藏着多重意图。

一方面,这是出于战略考虑,试图借报丧之名试探唐朝的态度,观察唐廷在始毕可汗死后对突厥的政策是否有所变化。

突厥希望通过这一举动,了解唐朝是否会因始毕可汗之死而放松对边境的防御,或是对突厥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

另一方面,突厥也希望借此机会搜罗丰厚的丧礼,以充实其国力。

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突厥素有“以丧索礼”

的传统,每逢可汗去世,便会向周边政权索取大量财物,作为“赙赠”

此次报丧,突厥显然也希望从唐朝获取丰厚的帛缎、金银等物资,以缓解其内部的经济压力。

此外,突厥此举还隐含着对唐朝的威慑之意。

始毕可汗死后,突厥内部虽未完全稳定,但其军事力量依然强大。

通过派使者报丧,突厥也在向唐朝展示其国力的延续性,暗示即便可汗更替,突厥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依然存在。

唐高祖李渊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接到突厥使者的报丧后,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最终决定以厚礼相赠,同时加强边境防御,以应对突厥可能采取的进一步行动。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唐初与突厥关系的复杂性。

唐朝在建国初期,既要应对内部割据势力的挑战,又需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外交关系,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突厥始毕可汗之丧及随后的外交博弈,正是这一时期唐廷与突厥关系的又一个伏笔。

突厥使者抵达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立即召集重臣商议对策。

尚书右仆射裴寂进言:≈34;突厥始毕可汗新丧,其国中未定,然其暗中资助刘武周,屡犯我境,此来报丧,恐别有用心。

臣以为,当以礼相待,以示我朝大度,然不可示弱。

≈34;

内史令萧瑀附和道:≈34;裴公所言极是。

突厥素来贪婪,此次报丧,必有所图。

我朝当以厚礼相赠,既可安抚其心,又可彰显我朝威仪。

≈34;

兵部尚书屈突通则持谨慎态度:≈34;突厥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臣以为,当加强边境防御,以防其借丧事之名,行侵扰之实。

≈34;

李渊权衡利弊后,决定采取怀柔与防备并重的策略。

他下诏:≈34;突厥始毕可汗新丧,朕心甚恸。

着即于长乐门举哀,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百官各赴鸿胪寺馆舍吊唁来使。

≈34;

据《唐会要·凶礼》与《通典·宾礼》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