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安兴贵智擒李轨兵不血刃平凉国(2 / 3)

加入书签

安兴贵假意谢恩,心中却已谋划如何劝降李轨。

一次朝会后,安兴贵趁机对李轨进言道:“凉州地不过千里,土地贫瘠,百姓困苦,难以久持。

如今唐朝自太原起兵,已夺取函谷关与秦地,控制中原,战必胜,攻必取,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抗衡。

陛下若能以河西归附唐朝,必能如汉时窦融一般,名垂青史,功业长存。”

李轨听罢,脸色一沉,冷笑道:“朕凭借山河之险固,纵然唐朝强大,又能奈我何?卿从唐朝而来,莫非是为其游说?”

安兴贵见状,连忙躬身谢罪道:“臣闻‘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臣全家皆受陛下荣禄,岂会背弃陛下而归附唐朝?臣只是心怀愚见,愿为陛下分忧,采纳与否,全在陛下。”

李轨虽未采纳安兴贵的建议,但亦未深究。

安兴贵退下后,立即与安修仁密谋,暗中联络凉州各族胡人以及平日不满李轨的部众,准备起事。

不久,安氏兄弟率众起兵,李轨仓促应战,大败而归,只得退守武威城中。

安兴贵在城下高声宣告:“大唐天子遣我诛杀李轨,敢助逆者,诛灭三族!”

城中军民闻讯,纷纷出城投奔安兴贵。

李轨见大势已去,携妻子儿女登上玉女台,摆酒诀别,哀叹道:“朕今日之败,非战之罪,实乃天意!”

五月十三日,安兴贵率兵攻入城中,擒获李轨,随即派出驿卒快马上报唐朝朝廷,河西之地至此全部平定。

长安城唐朝朝廷收到安兴贵平定河西的捷报后,唐高祖李渊大喜过望,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封赏事宜。

李渊对群臣说道:“安兴贵以一己之力平定河西,免去朝廷刀兵之劳,其功甚伟,当重赏以彰其忠。”

随即下诏,封安兴贵为右武侯大将军,授上柱国勋爵,并赐爵凉国公,食邑千户。

此外,其弟安修仁亦因功受封,兄弟二人同享殊荣,成为唐初显赫一时的功臣。

安兴贵因功受封,成为唐朝平定西北的关键人物。

他的成功不仅为唐朝稳定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也为唐朝后续经略西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氏家族凭借此功跻身唐初显贵,其子安元寿后来亦成为唐太宗时期的亲信将领,家族声望延续数代,在唐朝军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李轨割据凉州时,曾派使者邓晓前往长安,向唐朝递交书信,试图与唐朝周旋。

然而,唐高祖李渊阅信后,现李轨并无归顺之意,反而言辞傲慢,意图继续割据自立。

李渊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邓晓扣押在长安城内,作为对李轨的警告。

邓晓被扣押期间,心中忐忑不安,既担心李轨的命运,又忧虑自己的前途。

然而,当他听说安兴贵生擒李轨、河西平定后,竟一反常态,手舞足蹈地庆祝起来。

这一举动被宫中侍从报告给李渊,李渊大为震怒,立即召见邓晓。

李渊冷眼注视着邓晓,厉声训斥道:“你身为李轨的使臣,听闻其国破家亡,非但不悲伤,反而欣喜若狂。

你如此行事,不过是为了讨好朕,对旧主毫无忠诚可言。

像你这般不忠之人,朕岂敢任用?”

邓晓闻言,面色惨白,跪地求饶,但李渊心意已决,当即下令将其驱逐归家,废黜为民,并终身不再录用为官。

与此同时,李轨被押送至长安,李渊下令将其与子弟一同处死,以儆效尤。

李轨的覆灭标志着河西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安兴贵因功受封,成为唐朝平定西北的关键人物。

而邓晓的结局,则成为历史上不忠之臣的反面教材,令人唏嘘不已。

唐朝朝廷对安兴贵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