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隋朝旧吏许绍归顺唐朝(1 / 4)

加入书签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初八,隋朝夷陵郡丞许绍率领黔安、武陵、澧阳等各郡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向唐朝边境进,前去长安投靠唐朝朝廷。

许绍,字嗣宗,安陆(今湖北安陆)人,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

许绍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擅长骑射。

他与唐高祖李渊年少时曾一同读书习武,两人情同手足。

李渊胸怀大志,常与许绍谈论天下大势,许绍对李渊的才能和抱负深感敬佩。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许绍因家族背景和个人才能,被任命为夷陵郡丞,负责镇守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

夷陵地处长江要冲,战略地位重要,许绍在此任上表现出色,安抚百姓,整顿吏治,深得民心。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许绍虽为隋朝官员,但对隋朝的腐败和衰败深感失望,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后,他依旧驻守夷陵、黔安、武陵、澧阳等地。

当他得知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心中燃起了希望。

宇文化及死后,又得知王世充架空皇泰帝杨侗,隋朝复国无望,便下定决心率领夷陵、黔安、武陵、澧阳等郡的兵马,亲自前往长安归顺唐朝。

隋朝时期的夷陵郡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及周边区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或硖州)为夷陵郡,郡治位于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北),隋唐时期多次更名,唐初复为峡州,天宝年间再改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回峡州。

因此唐代文献中,“峡州”

与“硖州”

为同一地名的不同写法。

夷陵郡辖区大致覆盖今宜昌市主城区、宜都市、远安县等地。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宜昌府,后逐步展为现代宜昌市。

夷陵为楚文化源地,因“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缓)”

得名,汉代已设县,隋朝升郡,唐朝改州。

夷陵郡的行政中心(夷陵县)长期位于今宜昌市境内,其地理范围与现今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等区域高度重合。

今宜昌市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交汇点。

宜昌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着称,被誉为“三峡门户”

和“川鄂咽喉”

,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

宜昌市历史悠久,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县,改夷陵置巫县。

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

经过历代行政区划变迁,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沿用至今。

宜昌市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

境内有许多文化遗址和古迹,如屈原祠、三游洞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

宜昌市还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宜昌市不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使其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隋朝黔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为黔州,治所位于彭水县(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水县在唐代是黔州都督府驻地,管辖今渝东南、黔东北及湘西部分地区。

覆盖区域包括今重庆市的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贵州省的沿河县、务川县北部,湖南省的沅陵县西部。

古黔安(黔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