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皇帝李渊施政惠民政通人和之治(2 / 6)
此外,唐朝在建立初期,对各地割据势力采取招抚政策,给予投靠者较高的待遇。
张善相选择投唐,可能是受到唐朝优待政策的吸引,希望通过归顺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隋末乱世中,百姓渴望统一与安定。
张善相作为一方势力领,可能也意识到天下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
选择投靠唐朝,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也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名声,从而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张善相归唐之举,既让他的个人命运迎来转机,又对唐朝的统一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善相归顺唐朝后,皇帝李渊任命他继续在伊州(汝州)担任总管。
唐初的总管职务主要是指行军大总管,这是唐朝时期在战争状态下设立的一种临时性官职,负责统帅参战军队。
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方面军司令、大军区司令或战区司令。
行军大总管是唐初任命较为频繁的一个官职,唐高祖李渊退位后,多为贞观年间李世民任命,其下还有行军总管。
比如贞观九年,李靖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和高甑生的各道行军总管攻打土谷浑。
此外,唐初的地方行政机构中也设有总管,如都督府的都督,但其职权和行军大总管不同,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事务。
随着历史的展,行军大总管这一官职逐渐被节度使所取代。
伊州位于今河南境内,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
皇帝李渊任命张善相为伊州总管,既是对他归顺的信任和重用,也是希望通过他稳定河南地区的局势,进一步巩固唐朝对中原的控制。
这一任命不仅体现了唐朝对张善相的重视,也反映了唐朝在统一过程中对地方势力的安抚和利用策略。
同时,唐朝朝廷再次颁布新条令,制定了租、庸、调法,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每年缴纳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除此之外,不得再有额外的征收和摊派。
唐初制定的租、庸、调法,是唐朝赋税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制度由唐朝的尚书省负责制定,具体由户部主持实施,主要参与制定的官员包括唐高祖李渊及其核心谋臣,如裴寂、刘文静等人。
租是指农民向国家缴纳的粮食税,主要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征收。
标准是每个成年男子(丁)每年缴纳二石粮食。
租在唐初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用于维持朝廷和军队的粮食供应。
庸是指成年男子为国家服劳役的义务。
如果本人不愿或无法服劳役,可以通过缴纳绢、布等实物代替。
标准是每个成年男子每年需服劳役20天,若不服役,则需缴纳绢二匹(或其他等价物)作为替代。
庸既保证了国家劳役的需求,也为农民提供了灵活性,避免因劳役耽误农时。
调是指农民向国家缴纳的地方特产或手工业品,如绢、绵、布等。
标准是每个成年男子每年缴纳绵三两(或其他地方特产)。
调主要用于满足朝廷和地方官府对纺织品等物资的需求。
租、庸、调法是唐朝初期赋税制度的核心,以“丁”
为单位,以成年男子为征税对象,体现了“按人征税”
的原则。
它以实物为主,租、庸、调主要以粮食、纺织品等实物形式征收,符合当时自然经济的特点。
同时具备灵活性,庸的替代制度为农民提供了选择,兼顾了国家需求和农民利益。
租、庸、调法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先,它规范了赋税征收的标准,避免了隋末以来赋税混乱、横征暴敛的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