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唐高祖纳降杨士林朱粲不过是出于战略考虑的逢场作戏(2 / 6)
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
皇帝颁布的奏敕,由中书省负责起草进画,由中书舍人(唐后期为知制诰者及翰林学士)起草书后,进与皇帝画日。
由门下省复核,覆奏说期注制可而施行,侍中、侍郎、给事中依次审署,然后覆奏皇帝请施行。
皇帝在诏书上画“可”
,门下省将御画可的诏书留为案,更写一通,由侍中注制可,侍中、待郎、给事中依次署名,然后加盖门下省之印,送尚书省。
尚书省接到门下省送来的制书,由都事接受,注明收受日期,并署名,然后由左右司郎中按制书内容分别付与尚书省六部二十四曹。
唐代皇帝也通过布奏敕来传达政令,对地方官员进行任命、罢免和调动等。
奏敕作为唐代官府文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皇帝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唐代奏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政治制度、社会状况以及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等方面的信息。
李瑗此时呈报给朝廷奏敕中称:占据淮安郡的割据势力领杨士林派遣使者到他那里请求投降唐朝,并将其占据的汉东四郡并入唐朝版图。
隋唐时期的淮安即今江苏省淮安市,隋朝初设淮安郡,下辖今江苏淮安、盐城部分区域,郡治初设于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核心区域)。
后郡制调整,山阳县改属江都郡。
唐代废郡设州,山阳县改属楚州(治所即今淮安市淮安区)。
楚州因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成为南北漕运核心节点,江南物资经此北运长安、洛阳,史称“南北襟喉”
。
隋唐时期的山阳县(楚州治所)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属今淮安市主城区的一部分。
现淮安市仍保留古运河、镇淮楼等历史遗迹,印证了其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的“汉东四郡”
主要指汉东、舂陵、淮安、安陆四郡,大致对应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部分地区。
汉东郡治所隋初设于顺义县(今湖北随州市随县一带),辖随州、枣阳等地,是汉东四郡的核心区域。
今分属湖北省随州市、枣阳市,两市都是湖北省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今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
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为随国。
秦朝时,随县隶属于南阳郡。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于汉东郡。
唐朝时,汉东郡改为随州。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随州改为随县。
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随州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等荣誉称号,主要景点包括炎帝神农故里、曾侯乙墓、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等。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
随州花鼓戏是当地特有的戏剧形式。
今枣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枣阳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境内有新石器时期雕龙碑古人类遗址。
还有战国时期九连墩楚墓等重要遗迹。
枣阳县原是广昌县,隋初,为避太子讳,广昌县更名为枣阳县。
1988年,枣阳县撤县设市,成为襄阳市辖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枣阳市的主要景点包括中国汉城、白水寺风景名胜区等。
枣阳作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是东汉文化的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舂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