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中国历史上首个僧人所建佛法政权(1 / 5)

加入书签

高开道建立燕国的同时,渔阳西北方向约125公里的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的僧人高昙晟,动起义占据了怀戎,自称大乘皇帝,建立佛国,国号为“佛”

,并立尼姑静宣为皇后。

怀戎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即今怀来县东南怀来城。

怀来(怀戎)县在舜设十二州时属冀州,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上谷郡,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为沮阳县。

隋开皇初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为北燕州治,贞观八年(634年)为妫州治。

长安二年(702年)州县并移治旧清夷军城,辽太祖时始称怀来县,金代改称妫川县,元代复称怀来县,明初改怀来卫,清康熙三十二年改为怀来县沿用至今。

今怀来县存留的历史遗迹主要有鸡鸣驿古城、燕长城、明长城等,此外,当地还有黄龙山庄旅游风景区以及传统美食羊汤、豆腐宴、糖葫芦。

羊汤以当地优质羊肉熬制,搭配手工制作的饹饹,是冬季驱寒暖身的绝佳选择。

豆腐宴以怀来特产豆腐为主料,结合多种蔬菜和肉类精心烹制。

传统的民间小吃糖葫芦,尤其在冬季时节,色彩诱人,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味。

怀戎县起义僧人高昙晟因历史书籍对其出身未详尽记载,出生不详,按照他在寺庙和县城的地位推断,在公元618年他应有四十岁左右。

寺庙内,僧人高昙晟站在寺门前,望着远处荒芜的田野和流离失所的百姓,眉头紧锁。

他面容清瘦,目光中透着一股坚毅与不甘。

自幼出家的他,熟读佛经,深谙佛法,但眼前的乱世让他无法安心修行。

“师父,如今盗贼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我们难道只能坐视不理吗?”

高昙晟的身旁的尼姑静宣低声问道,眼中满是忧虑。

高昙晟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佛曰,普度众生。

如今众生皆苦,正是我辈挺身而出之时。”

其实,他心中早已萌生了救世之念,只是时机未到。

自北周之后,隋唐的佛教地位经历了显着的变化和展。

隋朝时期,因为隋文帝杨坚自幼在佛教环境中长大,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

即位后,他大力扶持佛教,废止了北周的灭佛政策,下令修建寺院、重整经像,并设立“五众”

及“二十五众”

宣讲佛教义理。

在他的支持下,佛教迅展,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佛教在隋文帝时代的盛况可见一斑。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也笃信佛法,他在位期间继续支持佛教,建寺、度僧、造像一如其父,并亲从天台智者大师智顗受菩萨戒,迎请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弘扬三论。

由于隋炀帝的支持,三论与天台二宗在隋代得以开宗立派。

随着佛教在隋炀帝时期的进一步蓬勃展,僧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穿梭于宫廷与民间,受到各阶层的尊崇礼遇。

僧人的话语开始在社会舆论中拥有相当的权重,许多达官贵人乃至皇室成员都以能与高僧大德交往为荣。

他们在经济上也备受优待,寺院拥有大量的田产,生活富足无忧。

这些僧人不再仅仅被视为宗教修行者,更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僧人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却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高昙晟便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在这样一个僧人势力膨胀、社会秩序因各种因素而略显松动的环境下,开始谋划起义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