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窦建德夏国政权的崛起(2 / 6)
/p>
威县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还在现代经济展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地方。
宗城县百姓挖出的玉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等级。
其形制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
。
当代考古现,新石器时代的玉圭多为净面,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
夏代的玉圭多为软玉,顶端呈等腰三角形,丧葬时置于死者胸腹间。
商代的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一种是尖平端,常见于妇好墓。
西周时期的玉圭以尖长条形为主,双面刻有凤鸟纹和龙纹,常置于墓主人腹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圭广泛用于盟誓活动,起简册的作用,显示出当时用玉制度的复杂性。
汉代以后玉圭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常见,只有王公贵族为显示地位而雕造少量玉圭。
宋朝之后基本不再使用,所以宋朝至今出现的玉圭多为仿制品。
在用途上,玉圭的形制因时代不同而异,常见的有大圭、镇圭、桓圭等,尺寸和名称因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朝聘礼见中,玉圭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大臣所持玉圭也不相同,持有特定名称的玉圭代表不同的权力和职能。
在祭祀盟誓中,玉圭用于盟誓篆刻,记录盟辞。
近代考古现的玉圭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常有现,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槽纹玉圭,显示出当时礼仪用玉的精美工艺。
史书记载中,宗城县百姓挖出的玉圭,质地温润,上刻古篆,经识者辨认,竟是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所用的礼器。
谋士宋正本与景城县丞孔德绍听说后,便联名上表窦建德,称:&0t;昔大禹受命,玄圭告功。
今黑圭重现,再次正应天命。
请大王改国号为夏,以承禹德。
&0t;
窦建德深以为然,心中豪情顿生,拍案道:“好!
天意如此,我当承之!”
遂于五凤元年(619年)正月正式改国号为&0t;夏&0t;,自称夏王。
为表彰献策之功,窦建德任命宋正本为纳言,位列宰相;擢升孔德绍为内史侍郎,执掌机要。
这一系列祥瑞的出现,使得窦建德在河北地区的威望大增。
百姓纷纷传言:&0t;五凤来朝,黑圭现世,此乃真命天子之兆。
&0t;
各地豪杰听说此事后,便争相来投,致使窦建德夏国势力迅扩张。
窦建德在乐寿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设立百官,俨然已有一统天下之志。
关于上述事件,经笔者查证史料,主要记载来源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其中《旧唐书》的记载最为详细,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提供了补充和印证。
然而,这些祥瑞究竟是真是假,后世史家多有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窦建德为凝聚人心而精心策划的政治宣传,也有人坚信这是天命所归的明证。
这些史书共同构成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文献依据。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窦建德在河北势力日渐壮大后,便开始谋划扩张地盘。
他深知河北地区群雄割据,若要一统河北,必须先铲除周边的割据势力。
当时,同在河北展的魏刀儿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我们前文讲过,魏刀儿原是王须拔的部将,王须拔曾率军攻打幽州,却在战斗中不幸被流箭射中身亡。
魏刀儿接替王须拔统领军队,占据深泽县,并以深泽为根据地,在冀州、定州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