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唐王李渊喜得五原宇文化及如丧家犬西进失败攻驻东郡(1 / 5)

加入书签

唐王李渊派遣的镇守之人分别到达宜阳、新安两郡,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两人进行军政交接后,便率领唐军先后返回长安。

唐王李渊对此次东征凯旋的将士们论功行赏,众将皆大欢喜,拜谢之后,各自领命回营进行休整,犒劳兵士,只留下李建成、李世民陪同唐王李渊说话。

李渊父子正在探讨各地局势,商讨下步计划,此时突然探马来报,称隋朝五原郡通守张长逊献五原郡归附了突厥咄苾。

隋朝五原郡大致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其地理位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一带。

隋朝时下辖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

五原郡在长安城的西北方向,两地之间直线距离大约0余里(约450公里),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汇的主要地点。

五原郡及其所辖的古城,如麻池古城,是守卫阴山南北通道的重要军事据点。

这些地区设立的“县”

和“都尉治”

的“城”

,都是为了守卫边疆,保护中原王朝的安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为中原内地带来多元展和变化,对中华大地多民族交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咄苾,即颉利可汗,是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处罗可汗的弟弟,启民可汗死后,他于620年继位,是东突厥汗国最后一任可汗,原名阿史那·咄苾,封号归义荒王。

在617年,趁隋朝四处暴乱,咄苾奉其父启民可汗的命令,在五原北部建立牙帐,在他继位之前,名叫阿史那咄苾,号称莫贺咄设(小可汗)。

咄苾是东突厥汗国的重要人物,继承父兄基业后,兵马强盛,是极力阻挠唐朝统一的势力之一,在唐朝统一后才臣服于大唐王朝。

咄苾率领的突厥军队在五原北部建立基地驻扎下来后,不停滋扰五原边境,五原郡通守张长逊很是苦恼,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内地战乱频,隋朝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无力顾及边境,更别提增派援军了,而且周边叛乱势力也在窥视他这一方土地,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和控制区域,张长逊只得主动依附咄苾,以求自保。

张长逊出生于京兆栎阳(今陕西临潼),祖籍南阳郡白水县,擅长骑马射箭,隋朝时他起家里长(相当于今天的村长、社区主任),因平陈有功,升为上开府。

经过多次升迁后,出任五原郡通守。

张长逊依附咄苾后,被授于割利特勒。

张长逊依附咄苾后,与李世民扶风之战兵败西逃的薛举已经在兰州称帝,建立西秦政权,不久迁都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目前在秦州驻扎。

薛举麾下有一位将领,名叫郝瑗,是先秦时期郝晏的孙子。

郝瑗建议薛举联合梁师都,共同派遣使者与咄苾合谋,一起进攻李渊,试图阻止唐王李渊一统天下的霸业。

梁师都出身于夏州朔方郡(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古城)的一个豪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梁毗,在隋炀帝时期官至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

梁师都本为梁毗亲侄,约10岁左右父母早亡,便过继给梁毗为养子,排行为四子。

梁师都在隋朝末年担任鹰扬府郎将的职务,后因性格直爽得罪权贵,被罢官遣返回乡。

公元617年二月初一,梁师都抓住时机,与其弟梁玄粟率领当地农民举行起义,攻下朔方郡城,杀死了郡丞唐世宗,树起了反隋大旗,并自立为大丞相。

随后,他联合突厥,攻占了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建立了梁国,定年号为“永隆”

梁师都深知自己实力不足,因此主动勾结突厥,利用突厥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势力,被突厥封为“大度毗伽可汗”

,并多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