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唐王李渊唯恐李密进驻洛阳城假意救援东都疯狂扩张领地(2 / 5)

加入书签

的仁德形象,以救援为名出兵,符合儒家倡导的仁德之举,展现出“李渊忠于国家的情怀”

,有助于提升李渊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赢得更多支持。

另外,唐军出征后,按照李渊的指导思想,一直避免与李密产生大规模正面冲突,李渊并未与李密彻底决裂,双方仍处于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这为李渊后续的军事行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总的说来,李渊的军队在救援过程中成功牵制了李密的进攻,使洛阳守军得以喘息,暂时缓解了洛阳的危机。

由于李渊军队的介入,李密的进攻步伐被迫放缓,无法迅攻占洛阳,这为其他势力的展提供了机会。

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李渊进一步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而且将其军事部署植入中原,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再次间接加了隋朝的灭亡,各路反王在这段时间内相互争斗,消耗了大量实力,从军力来说,为李渊最终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月底,在隋朝局势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各地叛乱频仍,东都洛阳就像一只被群狼围困的绵羊,陷入各方势力包围之中,其中粮食匮乏成为极为严峻的问题。

隋朝太府卿元文都等官员为稳定东都局势,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应对之策,正如现今社会一些所谓的专家,不经过调研,未经科学论证,坐在办公室里脑瓜子一转,便提出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主意。

他们决定招募那些愿意坚守城池且能够自行解决温饱、不吃公家粮食供应的人,并且给予这些人散官二品的优厚待遇。

前文我们介绍过,散官二品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虽无实际职掌权责,但代表着很高的地位与荣耀。

这种举措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通过给予优厚待遇激励民众参与到守城的行动中来,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抵御可能到来的敌军攻击;另一方面,也是在艰难局势下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动员民众自救。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主观问题,能自行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必定不会是那些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

这一举措果然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许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拿着象牙前来朝廷。

在古代,象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这些商人拿出象牙有着不同的目的。

有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朝廷这种积极守城政策的支持,希望能够借此与朝廷建立良好关系;有的则是妄图通过与官员的交往,在东都的局势中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比如在物资调配、商业特许等方面得到特殊待遇。

由于利益诱惑巨大,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前来朝见献象牙等贵重物品的商人多得数不过来。

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都局势下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一方面是官方为挽救局势危机,仓皇失措间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努力与权衡,另一方面是民间势力基于自身利益的应对与角逐。

总之,元文都等庸官专家们采取的这个方案,不但未起到一点作用,反而让百姓们嗤之以鼻,丧失民心。

时间很快到了二月份,李渊结合部将谋士的建议,考虑到南方地区仍然存在着隋朝的一些势力控制区域以及地方割据势力。

尤其是南阳、安陆、荆州和襄州等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阳位于中原与江汉平原的连接处,是控制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交通往来的关键节点。

古南阳与今日南阳市地理位置变化不大,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属于南阳盆地。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西周时期,南阳属荆州,被称为“周南”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大部分地域属于楚国,设有宛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