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唐王李渊捷报频传林士弘疑心生祸被萧铣窃取豫章(1 / 5)

加入书签

司马刘文静取得弘农郡的消息传回长安没多久,唐王李渊又收到刘文静攻下了新安县以西大部分地区的捷报。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灵宝市的西北方向。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

它北临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区及洛阳市毗连。

新安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貌特征呈现“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

新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新安县,取“新治安宁”

之意。

此后,新安县的行政地位和辖区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隋朝时期的谷州,唐朝时期的河南府等。

直至现代,新安县一直是河南省洛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安大丞相府的李渊还没来得及高兴,山东地区也传来战报,称李孝恭在征抚山南、山东地区的过程中,这些地区的大部分郡县也相继归附,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文讲过,山东地区(非今日山东省)在唐代主要指的是黄河下游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以及更东部的地区。

唐朝时,这一地区是唐朝与突厥等北方民族的重要边界。

山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在唐朝时期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唐朝与北方民族的边境防御中具备不可或缺的作用。

李渊看到目前形势一片大好,自己的实力由长安为中心,向周边迅辐射,可谓遍地开花,于是在诸位谋士的建议下,又派人再次抚慰巴蜀,以巩固唐军在巴蜀的控制,尤其是加强了对山南道的绝对控制。

山南道处于国家版图中心,北倚王畿(王畿是指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也常用来比喻京城或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于南征巴蜀的将领,多部史书中各表不一。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陈乐保教授曾在《巴蜀归唐及其历史意义》表论述:“传世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载疏漏,错认为招抚巴蜀的负责人是詹俊、李仲衮。

其实不然,山南、巴地三十余州由李孝恭招抚,而蜀地先由李袭誉抚定,后有段纶继其功,詹俊与李仲衮只是充当副手。”

陈乐保教授文中提到的李袭誉,字茂实,祖籍陇西狄道,后迁居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市石泉县)。

隋唐时期金州安康(今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人。

出仕隋朝冠军府司兵,唐朝建立后,历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凉州总管、同州刺史等职。

在李唐统一战争中,李袭誉参与了平定南方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稳定和统一作出了贡献。

他还大兴水利,引来雷陂的水,建造起句城塘,能灌溉七八百亩良田,使得扬州粮食大丰收。

李袭誉被后人视为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性格严肃庄重,为官端正清廉,喜爱读书,手不释卷。

他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厚待宗亲,所得俸禄按宗亲的人口分,剩下的钱就请人抄书和购买纸笔写治学心得

李袭誉对子孙的教育非常重视,他留下的家训《戒子》强调了勤劳、节俭和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子孙应该通过耕种、养蚕和读书来自立于社会,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施舍。

李袭誉的一生是对国家忠诚和奉献的典范,他的故事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也是当今我们后人自思自省的典范,李袭誉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更应该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一直延续下去。

总之,此时唐王李渊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兵力部署,为刚在长安站住脚的李渊来说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