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唐王举办追谥大典祭祖固根基 李世民勇退薛家军解扶风之困(2 / 6)

加入书签

刺痛,他知道窦氏的离去是他的巨大损失,但他也希望窦氏能在地下安息,她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李渊追谥命令刚一结束,台下百官整齐跪拜,齐声道:“唐王英明!

唐王圣贤!”

那声音在大殿之中缭绕回响,经久不衰。

众人跪拜起身后,站在位的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唐王,您的这一举措实在是大善之举。

如今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

您以这样的追谥之典,向天下人展示了您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对仁爱品德的推崇。

这不仅彰显了唐王您的仁孝,更能让天下子民看到我们新政权的不同之处。

这将有助于唐王您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投靠,让大家团结在这仁德的大旗下,为您引领的天下兴盛添砖加瓦。”

唐王李渊微微点头,他知道长孙无忌说得很对。

在当时的局势下,各方诸侯都在争夺地盘和人口。

百姓们生活在战火之中,渴望着一个能够让生活安定下来的君主。

李渊希望通过这样的追谥仪式,向天下传达出大唐是一个注重家族伦理道德、尊重传统的政权。

这也是他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手段。

李渊目光坚定地看着朝堂下的大臣们,说道:“本王深知,现在只是开始。

我们的新政权要以仁孝治天下,就要从这些基本的家族传承做起。

本王要把当今乱世改变成为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英雄豪杰向往的地方。

本王相信,随着本王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对仁德的弘扬,国家必将在这乱世之中崛起,走向繁荣昌盛。”

朝堂上下一片寂静,大臣们都从李渊的话中感受到了他的决心。

他们知道,他们正在见证一个伟大帝国的开端,而这一切都从这充满意义的追谥之典正式拉开了帷幕。

几日后,唐王李渊正在和众将官商议下步作战计划,突然探兵来报,薛仁杲在薛举的命令下,率领军队攻占了扶风郡,意图进攻长安。

扶风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魏国,当时以右扶风辖区改置而来,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南),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扶风郡,并移治所至雍县(今陕西风翔县)。

隋朝扶风郡下辖雍县(今凤翔县)、岐山、普润、麟游、虢县、陈仓(今宝鸡东代家湾)、南由(今宝鸡西北)、汘源(今陇县)、汘阳(今千阳)、郿县(今眉县东)等10县。

唐朝初改为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又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756年)改名为凤翔郡。

扶风郡地处关中西部,位于长安城西一百七十余里处,是隋朝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因两地相距较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汉代起便是京畿重地,自古有“左冯翊、右扶风”

的说法,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前文我们讲过,薛举的军队凭借着之前积累的军事经验和强大的武力,河西郡县都被成功攻克,薛举最终完全占有了河西的土地,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

不久前,薛举听闻李渊义军攻占长安,挟杨侑为帝,自称唐王,心中很是不服,于是变动起了歪心思,妄图攻占扶风郡,进一步控制关中平原,进而威胁长安。

这也是赤裸裸的对李渊政权起的直接挑战,意图在李渊政权建立之初削弱其统治基础,从而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

薛仁杲(又称薛仁果),我们前文也介绍过,他是薛举长子,骁勇善战,号称“万人敌”

,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

公元617年十二月初,薛仁杲领命攻打扶风郡。

此时扶风郡由农民起义军唐弼据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