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唐公李渊变唐王直接安排隋炀帝杨广退二线(3 / 4)
唐朝初期史学家、散骑常侍、唐初“十八学士”
之一。
姚思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跟随父亲姚察学习《汉书》,勤奋好学,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编纂了《梁书》和《陈书》,这两部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对于研究南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姚思廉的史学风格以简洁朴素着称,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尤为难得。
姚思廉的职业生涯跨越了陈、隋、唐三个朝代,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朝建立后,姚思廉曾任秦王府文学,并在玄武门之变后进任太子洗马,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的一员,最终官至散骑常侍。
姚思廉在贞观十一年去世,享年81岁。
他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
,特许葬于昭陵。
姚思廉含泪拜别小代王后,李渊命人看管好代王杨侑,然后率众进入长乐宫。
为了显示新年代新气象,尽快争取到百姓们的支持,迅恢复社会的稳定,李渊当即宣布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并立即制定了约法十二条。
约法十二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废除所过离宫园苑?:李渊命令军队不得侵扰百姓的财产,废除经过的离宫园苑,将宫女还其亲属。
不得入村落侵扰?:军队屯驻时,不得进入村落侵扰百姓。
不得犯隋七庙?:攻打长安时,约定不得侵犯隋朝的宗庙。
不得危害代王及宗室?:保护隋朝的代王及宗室,不得对他们造成危害。
杀人者死?:规定杀人者处死。
劫盗者死?:劫盗行为同样处死。
背军者死?:背叛军队的行为处死。
叛者死?:叛变的行为处死。
约法十二条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了人心。
同时,李渊下令释放长安城内的所有囚犯,展示新政权的宽容和对司法公正的重视。
又命人打开官府粮仓,向饥民放粮食,缓解饥荒问题。
大政方针实施下去以后,城中百姓继续过着老百姓的安稳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生过。
义军在大战之后重新修整,驻守要隘,维护治安。
长安城中很快恢复了秩序。
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在长安向全国布公告,拥立代王杨侑为大隋的新皇帝,改年号为义宁,史称隋恭帝。
同时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这等于直接免了隋炀帝皇上的尊位,让杨广提前退休了。
皇帝立了,李渊的地位和职务官衔当然也要提升一下,才能更加符合目前的身份和地位。
我们知道,此时五十一岁的李渊在进入长安城之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表亲戚杨广的压制,仕途坎坷,忍气吞声,这个时候,终于可以宣泄一下大半辈子的怨气,在自己当皇上之前,狠狠的过了一把官瘾。
在众人的拥戴下,李渊被封立为唐王,这是他在隋朝末年获得的最高封号,标志着他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崇高地位。
同时还身兼多个要职:
兼任大丞相,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
兼任尚书令,作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其权力相当于宰相。
兼任持天子符节,拥有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的符节,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兼任假黄钺,行使皇帝对军队管的理指挥权,李渊在必要时可代表皇帝征讨敌人。
兼任大都督,作为军事上的最高官吏,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李渊负责统领军队、指挥军事行动、负责边防。
兼任都督内外诸军事,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