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冯慈明命丧翟让之手李密怒杀季珣(2 / 4)

加入书签

与杨广、李渊同为表兄弟。

独孤武都与将作大匠宇文恺子宇文儒童、河南留守职方郎柳续、河内郡丞柳燮等一同降李密,后图谋逃归唐朝,叛逃一事不小心泄露后,被洛阳的王世充所杀。

唐高祖时追赠独孤武都为上柱国、蜀国公,谥曰悼。

唐高宗时又追赠夏州都督。

公元617年九月初七这天,留守洛阳城的越王杨侗听说爷爷杨广增派了援军,本来还在担惊受怕的小心脏又来了信心,他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城中留守的士兵,以及庞玉率领的偃师的军队,前往王世充的军队会合了十余万人,去洛口攻打李密。

双方隔着洛河对峙。

庞玉,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肃省临洮县)。

隋末时期,曾任监门直阁,支持王世充留守洛阳,抵抗瓦岗农民起义军。

后统率万余骑兵投降李渊,作为隋朝旧臣和陇西故人,受到至高的礼遇。

唐高祖即位后,授左领军、左武卫二大将军,后出任梁州总管,转任越州都督。

唐太宗即位后,召还长安,授左监门大将军,掌管太子东宫军兵事务,庞玉死后,唐太宗为之废朝,追赠豳州都督、工部尚书,表现出唐太宗对庞玉的高度评价和哀悼。

看到隋朝援军来势汹汹,李密正在营帐中头疼,突然有兵卒来报,说是抓到了隋朝的奸细。

李密命令带到帐前。

原来,被抓之人正是隋炀帝派往东都的使臣江都郡丞冯慈明,本想偷偷渡过洛水,不想却被李密的巡逻士兵抓住。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今河北衡水)人。

冯慈明十四岁时便担任了淮南王开府参军事,后补为司州主簿,升任中书舍人。

北周武帝平齐后,授帅都督。

隋文帝即位后,曾任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等职。

隋大业十三年,冯慈明被任命为江都太守,此时奉诏前往东都洛阳,被李密军队俘虏。

李密听说过冯慈明的名声,邀请他坐下并慰问他,礼节非常周到。

然后对他说:“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你若能和我一起,必能建立大功,你看怎么样?”

冯慈明说:“我家几代人都侍奉朝廷,享有朝廷的恩惠。

前者我已有过过错,我未能好好守住家族的地位与忠诚,竟然和杨玄感一起起兵,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才有今天的处境。

我现今只想着报效朝廷。

王莽、董卓、王敦、桓玄等人虽然一度强盛,但最终都被消灭,罪过还牵连到他们的祖宗。

所以,我是不会归降的,至死方休,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李密听后很生气,就把他囚禁了起来。

在被俘期间,身陷囹圄的冯慈明并没有放弃希望与抵抗。

尽管身处敌营,但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暗地里精心谋划着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冯慈明终于找到了机会。

他偷偷地撰写了一封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表章,详细地向远在江都的朝廷汇报了当前敌军的兵力部署、战略意图以及自身所掌握的其他关键信息。

同时,他也不忘向东都寄去一封信函,深入剖析贼军的整体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负责看守冯慈明的席务本竟然被他的说辞打动。

或许是出于对正义的向往,亦或是受到冯慈明义薄云天之气概的感染,席务本最终决定帮助冯慈明逃离这充满危机的地方。

于是,冯慈明在席务本的帮助下,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巡逻的士兵,历经危险逃出囚牢。

不过,他们的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