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屈突通夜袭王长谐李渊神机妙算扭转战局攻打河东郡(2 / 5)
势力范围的同时,使得他在安抚稽胡势力时更具战略主动性。
他的部队在攻占这些郡县的过程中,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员,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对于李渊称帝前整体局势而言,这是对地方割据危险的一次有力打击。
在当时,隋朝虽然还是名正言顺的统治政府,但地方上,尤其是偏远地区存在着较多不稳定因素,像郑元暃这样背后有家族势力支撑的地方官员,如果存在割据的野心或者不稳定的因素,都可能成为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的不稳定因素。
郑元暃被张伦俘获后,归降李渊义军。
在唐朝初期被重用,曾多次出使突厥,以其机智和辩才在外交上取得了显着成就。
他能够用祸福之理说服突厥可汗,使其撤兵回国,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
郑元暃的外交和军事才能,为唐朝的稳定和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持,被誉为“能言善辩,能随机应对”
的外交家。
接下来,李渊再次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因为他意识到屈突通还在河东坚守,对义军和后方构成着直接威胁。
如果长时间僵持,不仅会影响李渊军队的整体战略部署,还可能使李渊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的隋军精锐士兵不少,但相距仅五十多里,他到现在还不敢前来应战,足以说明他的士兵已经人心不齐,不为所用。
但是屈突通若不出战,他还担心杨广追究其惧战之罪,所以他又不敢不出战。
如果他出战,必会渡河攻击你们,那么我立即率军进攻河东,河东有可能会被我军攻下;如果屈突通选择固守城池,全军守城,那么你们就切断他的河梁。
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前后夹击,控制敌方的要害,屈突通感到压力,必会逃走!”
李渊所说的“河梁”
指的是黄河上的桥梁。
此处指的是蒲津桥,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是黄河上历史最早、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座巨型曲浮桥,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最初为军事用途而建。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使用铁索和铁牛固定浮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浮桥之一。
蒲津桥最着名的特色是其地锚,地锚铸就四尊巨大的铁牛,每尊重达45至75吨,分别置于两岸,用于固定浮桥的铁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一俗语即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形容世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
蒲津桥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蒲津桥的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长谐虽听得李渊的提醒,恭敬地抱拳领命,因出征以来未有败仗,心中有些许不以为意,但也知晓大将军的叮嘱定然有着深远考量。
军事会议结束后,诸将各司其职,营帐之中逐渐恢复平静,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战争的暗流却在不断涌动。
李渊不愧是“老谋深算”
,刚在军事会议上提醒过王长谐要留意随军的偷袭,当夜,屈突通便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领数千名骁果骑兵在夜间偷袭王长谐等人的营地。
当夜,月色被乌云遮掩,天地间一片朦胧的黑暗,仿若一只无形的巨兽将整个大地吞噬。
屈突通站在城楼上,眼神望着河西的方向,他已经谋划好了这一次的偷袭,他断定驻扎在河西营寨的王长谐必认为他不会轻易出城,所以他要出其不意给对方一个带着惊吓的惊喜。
此时,屈突通手下爱将虎牙郎将桑显和已经率领着数千名骁果骑兵,如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