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渊在杨广淫威下隐忍十三载终在晋阳城顺天改命起义兵(2 / 5)

加入书签

的政治谋划不失为一种极为完美的策略,相较于当时四处称帝的农民起义家,可谓是“目光如炬照长空,长远远见胸中宏。”

李渊当即委派刘文静再度前往突厥进行回复、沟通联盟事宜。

刘文静第二次出使突厥,见到始毕可汗后,告知其李渊的决定:“倘若突厥可汗助力我李渊攻占京师长安,那么人口与土地归我李渊所有,而金银财宝则尽数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听后大为高兴,爽快地答应了李渊的请求,并且立即派遣使臣前往晋阳,同时送去战马一千匹。

李渊为了表达感激与诚意,随后在给突厥可汗写信时,竟以“外臣”

自称。

突厥可汗看到后,异常高兴,马上又派遣数千骑兵交由刘文静一同带回协助李渊作战。

至于李渊此时以“外臣”

自称之事,后世史学家看法不一,笔者在前文中已经阐述过个人观点,在此就不再赘述,我们后续将会看到这件事所产生结果的利与弊。

不管如何,这一次与突厥的联盟,为李渊在起兵反隋和唐朝建立后的统一战争中都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和战略支撑。

就在李渊与突厥交好后,突然探马来报,称刘武周率领军队围困雁门关,隋朝守将陈孝意被部下所害。

陈孝意,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自幼有德操志向,20岁时以品行耿直出名。

隋大业年间入仕,初为鲁郡司法书佐,以廉平着称。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陈孝意以忠诚和勇敢着称,他在雁门关的坚守展现了他对隋朝的忠诚和对抗外敌的勇气。

在任职期间,陈孝意廉洁奉公,对当时官场恶习一尘不染,积极惩办不法人员,受到吏民的称赞。

刘武周引兵围雁门,陈孝意率领将士们全力以赴,坚决抵抗。

他抓住武周军队松懈的时机,多次主动出击,每一次都让武周的军队遭受重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外的救援力量一直没有到来。

陈孝意心急如焚,他派出多批密使前往江都求援,但令人绝望的是,这些密使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在这种绝境之下,陈孝意依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他立下誓言,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

每天早晚,他都会来到诏敕库(诏敕库是隋朝专门存放皇帝诏令和敕书的场所,是代表皇权至上的一种标志)前,俯伏在地,泪流满面,他的悲痛之情深深打动了身边的将士们。

就这样,雁门关被围困了一百多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的粮食逐渐耗尽,将士们饥饿难耐,战斗力大幅下降。

在这个关键时刻,校尉张伦做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决定。

他背叛了陈孝意,趁其不备,将陈孝意杀害,然后率领剩余的将士们投降了刘武周。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陈孝意的忠诚和勇气被后人广为传颂,而张伦的背叛行为则受到了后人的谴责。

同一时间,西部探马也传来探报。

称梁师都平定了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后,已自立皇帝位,国号梁,改元永隆,并臣服突厥,始毕可汗赐给他狼头纛,称他为“大度毗伽可汗”

于是梁师都引导突厥人占据河南之地,并攻破了盐川郡。

梁师都(570年-628年),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人,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领,出身于郡中豪族,曾任隋朝鹰扬郎将。

梁师都出身于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

大业末年,因性格直爽得罪权贵,被罢官遣返,回到家乡朔方郡。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梁师都聚众起事,杀朔方郡丞唐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