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叔德为表忠心首战大捷(1 / 3)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统治下的天下已是一片动荡。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母端儿,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活动在以龙门为中心的地区。
这支起义军在山西一带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杨广此时又想到了几个月未曾谋面的亲戚李渊李叔德,下诏命其担任河东抚慰大使,即刻前往山西赴任,镇压叛乱。
李渊临危受命,深知自己作为河东抚慰大使,肩负着镇压起义和稳定地方的重任。
他也曾深思过杨广在此时任命他担任此要职的真正意图。
李渊明白,如果镇压行动失败,难免会丢掉性命,要么死于疆场,要么被杨广追责赐死,成为下一个李浑。
同时,他对母端儿起义军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出征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李渊召集了麾下的将领,详细研究了母端儿起义军的动向和战术,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随后,李渊率领大军出征,到了龙门,与母端儿的起义军正面遭遇。
双方迅摆开阵势,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
母端儿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农民,缺乏统一指挥和严密组织,战斗力并不强。
而李渊的军队则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历经疆场,在李渊留守弘化期间又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极强。
双方交战不久,李渊就现了母端儿起义军的破绽。
这支起义军的将领各自为战,毫无阵型,农民出身的士兵,在战场之上畏畏缩缩,东张西望,缺乏战斗经验和勇气。
李渊深谙兵法之道,晓得“擒贼先擒王”
。
此时的李渊虽年近五十,仍身强力壮,只见他翻身上马,手持长弓,瞄准了敌军的一名将领。
他深吸一口气,松开弓弦,“嗖”
的一声,箭矢如流星般射向目标。
那名将领应声倒地,敌军顿时陷入混乱。
李渊抓住战机,果断下令起猛攻。
他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冲向敌阵。
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
李渊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母端儿的起义军则节节败退。
经过一场激战,李渊的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
起义军被彻底打垮,母端儿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死。
击败母端儿后,李渊命令将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筑成京观,这一行为,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胜利象征。
另外,这一恐怖手段也会对叛军和当地民众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慑。
随后,李渊命兵士从起义军尸体上收集到了他射出的所有箭矢,共七十支。
讲到这里,关于李渊镇压母端儿这件事,在其他历史演义着作中还流传着另外一个传奇典故。
在镇压母端儿的途中,李渊遇到了两位自称是东岳大帝派来的神仙,他们告诉李渊,东岳大帝已派七十人助他讨贼。
李渊对两位神仙的出现感到大喜,第二天顺利破贼,连射七十箭,箭无虚,并复得其矢,从而认为这七十箭就是东岳大帝派来的“七十人”
。
这个故事传说主要来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龙城录》,由柳宗元编撰,记录了隋唐时期的轶闻奇事。
柳老先生大家都不陌生,其流传于世的着作可谓耳熟能详。
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于李渊遇到神仙的故事,虽然只是夸张的文学写作手法,但作为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它还是反映出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想象,何况这个传说故事的主人公还是大唐开国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