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隋炀帝(1 / 2)
公元612年,此时的隋炀帝杨广已在皇帝宝座上坐了八年。
这八年里,他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
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举措,试图仿效秦始皇与汉武帝,以彰显其宏伟的治国抱负和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进而巩固并拓展隋朝的统治版图。
早在杨广即位之初的公元604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控,便开始着手在洛阳营建新都。
到了公元605年,正式将都城迁至洛阳。
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广之所以迁都洛阳,是因为他听信了术士章仇太翼的话。
章仇太翼认为杨广的命属木,而雍州(即京畿长安)地处破木之冲,不宜久居。
此外,章仇太翼还提及了一则谶语:“重建洛阳,恢复晋朝之天下”
。
这一说法与历史上术士预言的事件相关联,在史书中确实记载了一些术士或方士作出过类似的预言。
其中较为着名的例子是晋武帝时期的术士王嘉,他曾向晋武帝献上一本名为《拾遗记》的书。
书中记载了一则预言:“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测,其中有阴精之树,千年一花,花落则世事变易”
。
这则预言后来被解读为晋朝将东渡,洛阳将再度成为都城。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预言和传说也与“重建洛阳,恢复晋朝之天下”
相关。
然而,这些预言和传说大多缺乏可靠的历史证据来支持,因此并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
它们更多地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想象。
但迁都洛阳一事,从现如今的角度来看,更多是隋炀帝为了巩固统治和个人信仰而做出的决定。
公元605年,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水路运输,隋炀帝征百万余民工,下令开凿大运河,这一大型水利工程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公元606年,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重大影响的大事。
只不过,科举制度在杨广在位时期的实际影响和效果很有限,因为隋朝很快便遭遇了混乱和灭亡。
然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公元607年,杨广开始推行官制改革,增设了谒者台、司隶台等机构,与御史台文官系统共同构成“三台”
,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改革还包括前章提到的将州改为郡,并省郡县,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公元609年,杨广亲征吐谷浑,西巡至张掖,期间击败了威胁丝绸之路安全的吐谷浑,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
吐谷浑国,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人名命名的国家。
吐谷浑其人是鲜卑慕容部领慕容涉归之庶长子,全名慕容吐谷浑。
西晋末年,慕容吐谷浑因与嫡弟慕容廆不和,率部西迁,在祁连山及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建立了国家。
吐谷浑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
其存在不仅促进了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也对后世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朝未统一时,吐谷浑经常袭扰边境。
隋统一以后,时任吐谷浑国王步萨钵汗派使朝贡,又与隋朝联姻,娶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为妻。
但其仍旧“贼心不死”
,经常派出奸细打听隋朝情报,不安好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