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仿制武器(3 / 4)

加入书签

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小本子的军队中,口径在50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

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

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军,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军有生力量。

操作也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

隐蔽性也很强。

而且掷弹筒除了发射专用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不过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性不好,射程大约在两百米左右。

论便捷比迫击炮强多了。

自然,抗战中,这种武器也让国内军队吃足了苦头。

想从国外采购相似的武器,国外却很少。

主要因为这种武器在欧洲战场没什么用,人家都是大炮几公里十几公里外对轰,掷弹筒根本挨不着边儿。

在国内战场,这种武器却如鱼得水,让军队苦不堪言。

当然,当时国内的军队也缴获过不少掷弹筒,然后加以彷制。

不过因为各类物资奇缺,产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这些,对李牧来说都不是问题。

他最看重这款武器的两个特点:一是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就像小本子知名的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三公斤,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袋装弹八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

而且,由于重量轻,掷弹筒小组不会像迫击炮组或者重机枪组一样由于负重大,无法及时随一线步兵作战。

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第二个优点,也是李牧决心彷制的原因,威力不错,造价低,所使用的工艺也不高。

只要有材料,有原型,有一定的技术水准,很快就能彷制出来。

恰好,兰封会战,缴获了大量的掷弹筒,有足够的原型可供参考。

很快,一个有搬迁到南阳的几所大学的工科教授、学生、还有这段时间招聘的相关的技术人才,组成的武器装备研发研究院成立了。

一部分人手,去彷制、优化掷弹筒,争取尽快进行量产。

另一部分人手,研发李牧提出来的另一件武器,斯登冲锋枪。

这款武器生产技术同样简单、粗糙。

但同时也是一把二战名枪,为盟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三百多万把。

二战初期,英军没有装备制式冲锋枪,面对拥有大量自动化轻武器的德军部队,在单兵火力上明显占下风。

1940年,英国在法国的远征军由敦克尔克大撤退,尽管撤退成功了,但是大量武器都被部队扔在了海滩上。

当时,英国与陆、海、空都在扩编,什么样的武器都缺,不但缺武器,还缺钱。

于是斯登冲锋枪。

它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生产工艺粗糙。

绝大多数组件是冲压而成,只有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

枪托是一根钢条和一块钢板焊接而成,枪身是一根钢管,透过枪栓槽可以看见里面的弹黄。

不过,虽然简陋的看上去不伦不类,火力和稳定性却不错。

但,有优点,自然有劣势。

这款冲锋枪虽然有着价格便宜、生产快速等优势,但因为其结构和技术,过于简单粗糙,也有着性能不稳定的缺点。

整个斯登冲锋枪只有47个零件,其中有45个是直接冲压成型的,使用寿命很短,且非常容易损坏。

此外为了减少加工步骤,这支枪的枪管里只有两条膛线,这让这把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