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院子(2 / 3)

加入书签

/p>

季根生十分感慨道。

季冬晨又与季根生客套几句就回了知青院。

而她不知道的是,她走后没多久,季根生家的门外来了两辆自行车。

十分钟后,季根生板着一张黑的吓人脸上骑着一辆自行车出去了。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回到家里,然后领着几个人骑着三辆自行车往西头知青院行去。

北方大部分都是平原,季冬晨不知道现在季家屯下地都干些什么农活,斥候庄稼是肯定的。

季冬晨有医院的诊断证明,所以在接下来半个月,大队长给她分的活会轻松一些,但公分肯定也不多,半个月时间足够她熟悉学习和适应农村生活和劳作啦!

还有,就是知青下乡有220块钱的安家费,所以季冬晨决定这笔钱派发下来后,让季根生用一部分安家费帮忙把老院休整一下,到时单独搬过去住,自己饭量大,院子里多种些菜才能省着粮食不饿肚子。

虽然现在自己手里还有几百块钱,但目前不能拿出来用,被赶回来的穷人怎么会有钱呢?呵呵!

季冬晨一路晃晃悠悠的回了知青院。

“咦”

,屋里怎么没人,翻出手表一看,已经九点多了。

刚想躺炕上睡一觉,就听见开门声,原来是孙娟。

孙娟看到季冬晨,惊讶道:“季知青你去哪了,我起来后,前后院都找了找也没看到你,我与老知青一起吃过饭了,你吃了吗?”

季冬晨一拍头,一脸不好意思:“对不起啊,早上看你睡的熟就没有打扰你,我一大早起来去我大爷家了,吃完饭才回来。”

“哦,原来这里有你家亲戚啊,那挺好,对了,咱俩的口粮送过来了,说是提前赊给咱们的,以后从公分里面扣,我还没看都有什么。”

孙娟抬手指了指房间角落里的两个编织袋。

季冬晨走过去打开看看,里面是几个小布袋,玉米面、苞米茬子、高粱米,两个编织袋里的东西是一样的,应该是她与孙娟一人一份。

季冬晨问孙娟:“老知青是怎么吃饭的?粮食放一起吗?”

孙娟一脸神秘兮兮道:“季知青,我跟说你说,那几个老知青不是因为咱俩昨晚没睡好,早上没吃饭就上工了嘛,这没到八点就扛不住了,请了一个小时假回来吃饭,中午就不回来了。

然后啊,我就发现她们关系好像处的不好,堂屋不是有两个锅灶嘛,住东屋那三个搭伙一起吃,西屋这两个搭伙吃饭,还分别捎带几个男知青的饭,男知青帮忙挑水、翻地,秋天拉柴火等重活儿。

还有啊,咱们这屋的王春梅同志与东屋的李春燕同志吃完饭后,不知道因为啥吵了起来,你是没看到,我滴妈,差点没打起来。

季冬晨看着眼睛闪着无比好奇和八卦的孙娟,不仅满头黑线,这怕也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

赶忙转移话题:“那孙同志,你打算与哪边搭伙吃饭?”

“早上王组长直接喊我到她那屋吃饭,我没多想就去了,王春梅同志去上工的时候还瞪了一眼,我现在住西屋,她是不是以为我与东屋那几人站在一起了,哎,真倒霉,要不,为了两边都不得罪,咱两搭伙做饭咋样,可我不会用这乡下的灶台,真愁人。”

孙娟一脸纠结道。

季冬晨不以为意:“没事儿,我也不怎么会用,慢慢学应该不难。

与老知青就是搭个火,做饭的时候大家把每顿的粮食放在一起做而已,有啥纠结得不得罪的。

如果等她们做好饭,你在去做,那不得耽误上工。

而且现在还是夏天,火烧多了,那炕热的晚上还能睡吗?她们不管有啥过节咱不掺和就是了。

赶紧把粮食放好,别受潮了,这些要吃一个月呢,可不能放坏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