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潜意识(2 / 4)

加入书签

出来。

让来访者和那个被隐藏起来的自己面对面。

就看到来访者拉了拉嘴角,似乎想要笑。但是他的嘴角在翘到一半的时候又不由自主地落下,没能够构成一个正常的“笑容”表情。

然后来访者又尝试了第二次、第三次。

在第四次想笑又笑不出来之后,来访者终于放弃了。

他长出了一口气道:“是的吧……”

“不,没有‘吧’。”

来访者稍微端正了一下坐姿,认真道:“是的。我是有渴望的。”

来访者看着南祝仁的眼睛:“说实话,哪个孩子不希望和爸爸妈妈相处得融洽呢……我上大学之后,有跟别人讨论家庭,才知道原来有的家里面孩子是不会挨打、挨骂的;”

“有的孩子是可以哭,而且哭的时候是会被哄着,被安慰的;”

“有的孩子是可以明确跟爸妈表示自己因为他们的行为感到难受,甚至可以获得道歉的……”

来访者惆怅道:“我很羡慕。”

他脸上的表情尽数褪去,那些负面的情绪都消失不见,转而换成了一种无奈。

“我跟我的父母聊以前,我也不期望变得跟别人一样了,但至少……我是希望我自己能释怀吧。因为随着我越来越大,我父母感觉也变得平和了,尤其是我父亲——他开始学书法、学画画、学泡茶,跟我说话也都慢悠悠的。”

“我在外地上学,他隔三差五打电话过来会问我的情况。但是我跟他聊不起来,我心里一直有根刺,我也想把这根刺拔掉。”

“一开始我想着,如果他们……道歉,那我心里好受一点;之后又想,退一步吧,只要他们承认以前做过的事情,至少我也能心里舒服一些……”

看着来访者陷入沉默,南祝仁帮他补上了后面的话:“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

来访者点头:“不止以前的‘硬刺’没有拔出来,甚至现在的‘软刺’也越来越多。”

“有的时候在外面久了,我会忘掉以前的事情,就会像上班打卡一样给他们打电话,像是完成例行任务一样。我也试着分享一下生活,去模仿我在同学、朋友那里看到的正常一点的亲子关系。”

“但是我跟他们说坏事,他们就会说‘这些都不叫事情’,‘作为男孩子要坚强一点’,‘世界上有的是人比你更委屈,比你更苦’。”

“我跟他们说好事,他们就会让我不要太得意,总有人比我更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来访者耸耸肩:“就跟网上的那些段子一样吧——跟家人分享快乐,快乐会消失;跟家人分享不幸,不幸会加倍。”

南祝仁点头。

来访者【回避型依恋风格】最直接的根算是找到了。

他的心里是渴望父母的关怀的,而且这种渴望是持久的。

但是每次来访者企图把这种渴望展示出来,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得到的却都是负面的反馈。

这种情况下,来访者那种不被满足的渴望会变得异常充盈,从‘要求’变成‘乞求’;在更长时间的时间里得不到满足之后,这种渴望就会断崖式地下滑。

简单说,就是——麻了。

这种状态会对来访者的社交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一般会形成两种后果:

——一种,可能是会形成【依赖型】,就是常见的乖乖女被黄毛骗走的案例。家里得不到温暖,外人的一点点善意就会让人如获至宝,进而飞蛾扑火。

——另一种,就是眼下来访者的【回避型】。来访者渴望和他人建立关系,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尝试会获得如同父母一样的负面反馈,于是逐渐封闭,社会关系极其单调,形成一种变异的“独立”。

这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后者的“独立”往往会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