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当导演哪有不改剧本的?(7 / 8)
就港台媒体的尿性,哪怕《赤壁》最早找的是他,多半还是会各种蛐蛐。
“对了,你有没有兴趣演?女一号小乔哦。”
卢苇写的剧本是一部纯粹的男人戏,小乔连出场的戏份极少,更别说什么尺度戏。
“我?”
程好摸了摸脸蛋。
“我不行,好久没练基本功了,而且,我今年还胖了。”
转型幕后之后,程好虽然也做身材管理,但演员口中的‘胖’和常人眼中的胖不一样。
如果用普通人的视角,程好绝对不算胖,应该叫该瘦的瘦,该胖的胖,不过,要是上了镜头,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急。”
沈良随口说道:“反正距离开拍还有两年,你要是想过过戏瘾,到时候再说。”
小乔说是女一号,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沈良可不会像吴白鸽那样疯狂加戏,什么‘萌萌,站起来’,堪称耻辱柱。
不过。
吴白鸽版本的《赤壁》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服化道方面,《赤壁》剧组下足了功夫。
武器、铠甲、皮甲、盾牌、服装、妆造,都很贴合历史原型。
场面也够宏大,动员上万人的群演。
特效也中规中矩,保底有个70分。
抛开黑泽之灵和一些港台演员的口音问题,演员的表演也没问题。
然而,再怎么精心包装,哪怕看起来像巧克力,闻起来也是巧克力,吃进嘴里还是难掩本质。
屎!
剧情一坨狗屎。
主题是什么博爱与和平,是反战,翻遍《三国志》、《三国演义》,也找不到这种东西。
史学家顶多感慨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描写战争的残酷,都比博爱、和平、反战、浪漫要强。
沈良执导,内核必然是身临绝境时,那种不惜一战的勇气,是以弱抗暴,是以寡敌众的智勇。
赤壁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不屈!
不跪!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