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冲击三金大满贯?(2 / 7)
现。
“难道是去年刚刚上任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
称得上华夏电影老朋友的人可不多。
既然不是博伟达,多半就是这位了。
“哈哈,老穆,我说吧,小良肯定能猜到。”
听到这个名字,老何的脸上堆起了笑容。
马可·穆勒,听名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意大利老外。
但。
老马跟七百年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一样,是一个华夏通。
马可波罗用一部游记打开了西方人了解东方的大门,而老马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推动东西方交流。
早在1975年,老马就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华夏。
他的第一站是辽大。
彼时,因为特殊时期的缘故,学校处于半停滞状态,老马率先接触到国内的样板戏,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电影。
后来。
他又辗转去了金陵大学,恰逢特殊时期结束,一些早期电影被重新拿出来放映,看完谢缙的电影,老马跟华夏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80年代,老马回国没多久就筹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华夏电影回顾展。
1986年,老马在电影研究和组织方面的才华引起威尼斯电影节的关注,他被邀请成为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负责人。
三年后,谢缙收到老马的邀请担任威尼斯评委,那一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成为首部华语金狮奖影片。
然后,威尼斯电影节成了华语电影的一块福地。
92年《秋菊打官司》,94年《爱情万岁》(蔡铭亮),99年《一个都不能少》,先后获得威尼斯最高奖。
除了金狮,《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评审团大奖、夏宇的影帝、龚丽的影后、张园的最佳导演,都是90-00年期间结下的硕果。
但。
进入千禧年,经历过90年代的大爆发,威尼斯电影节对东方叙事不再关注。
00-04年,华语电影在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一无所获。
咳咳。
这也是沈良不把长片报送威尼斯的‘理由’之一。
想要三金大满贯,必须把威尼斯放到最后!
↑返回顶部↑